记录百姓酸甜苦辣,讲好山东故事

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听听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08日
  做体育记者26年,报道过数百场体育赛事,采访过上千名体育明星。是中国和世界体育的记录者,也是体育报道的参与者,更是体育新闻的见证者。当你的报道对象从少年到中年到暮年甚至逝去,而你依然是一个体育记者,在观察、在记录、在书写,你会觉得,世界依然美好,你依然年轻。    刘瑞平
  这个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革,记者这个职业也在变化、进化。它更像是一个触点,可以无限链接你感兴趣的任何领域;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营造的是一个平台和生态。我长期关注财经领域,可以让我从经济角度,更准确地感知这个社会的运行逻辑,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其中最有价值的分享给大众,这是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事。蔡宇丹
  物换星移,做记者已12年。导演杨德昌说,电影让人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做记者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探索不同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这份职业也与电影发挥着差不多的效用,让自己在不断地增加生命的厚度。当初怀揣对新闻行业的敬畏之心而入行,现在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一直守候着这份好奇与敬畏。  师文静
  前一阵无意之中打开订票软件的App,显示我2020年以来,出行次数为88次,累计行程为49580公里。对我来说,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挑战和突破。新闻的功夫,更在文章本身之外。记者,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能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参与、记录、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何其有幸!      郭春雨
  入职八年,采过突发,做过热线,参与过策划,蹲点过调查,从一个小白到如今的采访、写稿、视频、直播都会的融媒记者,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初心。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接下来,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深入人民群众中,为民发声,揭露真相,用手中的笔写出更多的精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戚云雷
  不知不觉间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7个年头了,跑过了数不清的新闻现场,酸甜苦辣可谓都尝了个遍。都说七年之痒,但我觉得自己干劲越来越足。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是激励也是鞭策,我将用行动来守护它,让自己的作品无愧于大家对我的信任。   时培磊
  五年来,扎根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这片沃土上,我努力汲取着养分。当过新媒体小编,熬过大夜做过版,扛过相机去现场,也做过直播剪过视频。这些岗位的技能让我对新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在看待每个新闻事件时有了更多的角度和思路。未来,希望自己不忘初心、保持热情、脚踏实地、多出精品。   孙远明
  成为一名记者已有5年,我一直在报道社会新闻,近几年开始关注全国热点新闻事件。全国范围内,我报道过自然灾害,也探访过杀人案件;关注过养老院暴雷,也发现过“面子工程”。当然,报道中也不乏社会正能量热点事件。作为一名记者,我会时刻对手中的“笔”保持敬畏之心,笔耕不辍,步履不停。    陈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静 高广超

  你为什么当记者?他们笑称,这是一个“灵魂拷问”。
  在第22个记者节来临前,我们采访了十多位编辑记者同事。他们当中,有的在新闻一线深耕几十年,有的活跃在热点新闻事件现场,有的在转型中不断探索前行。采访中,他们将记者生涯中最深刻的报道经历和稿件外的故事娓娓道来。媒介更迭和速食主义来势汹汹,但在他们的身上“固执”地保留着十二个鲜明的大字——新闻理想,使命担当,家国情怀。
  做新闻,他们是有情怀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比如于梅君,坚持做报纸编辑23年。她说:“报纸不只是一张纸,它有态度,有情怀,有温度,特别是对于读者来说,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和链接。”这些年来,报纸向新媒体转型,很多新闻人感到迷茫,甚至选择离开,但还有像许建立一样的新闻人,选择了坚守,并且积极转型。“从前所有的想法都凝结在版面上,现在所有的想法都凝结到视频里,凝结到每一帧上。”在这里,从报纸到新媒体,从笔尖到镜头,新闻呈现方式在变,可是他们做新闻的态度仍然在延续。
  做新闻,他们是专业的。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是奔赴的现场,深入基层。哪里有故事,哪里就有挖掘的方向。为了在专门领域做出专业的新闻报道和解读,他们将整个青春投注其中。徐玉芹做教育记者近20年,刘瑞平做体育记者26年,蔡宇丹做财经记者28年。几十年专注一件事,他们成了各自领域中的专家型记者。作为报社里的前辈,他们给青年记者树立了标杆。徐玉芹说:“当你的职业是你热爱的,然后这份职业又能帮到别人,影响别人,这种幸福感会让我觉得做这份工作是值得的。”
  做新闻,他们是有追求的。因为喜欢,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这群年轻人当中,有吴佳、孙远明、苑仁峰的“新”。他们在新媒体平台做着编辑记者工作,思路是新的,角度是新的,方式是新的。吴佳说:“因为社会责任感,所以要在混杂当中发出理性的声音。”新媒体人转变的是“战场”,传承的是始终的热忱。孙远明说:“作为记者,就要对每一个文字负责。”
  在这群年轻人当中,还有郭春雨、巩悦悦、时培磊、戚云雷的“冲”。不管是最深的夜晚,还是凌晨的天色,只要有新闻,他们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跑出了青春加速度。他们拒绝平庸,不拘一格,有个性,有想法,追求精品意识。巩悦悦:“在记者生涯中,要始终保持一种敬畏。”“记者”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人生的事业。用郭春雨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作为一个个体在见证和记录这个时代,我能够去记录它,我觉得是我的幸运”。
  无论是情怀、专业,还是追求,他们都是齐鲁晚报人的缩影。从一纸风行齐鲁到全媒覆盖山东,齐鲁晚报创刊三十多年来,记录百姓酸甜苦辣,讲好山东故事,传递中国自强自信,真真正正地获得了“每逢大事看晚报”的口碑。而这,是一群人的“战斗”。
  最初因为喜欢,越熟悉越热爱,越努力越值得,我们与“新闻理想”双向奔赴。
  你为什么当记者?我想,他们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