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识产权“烟台样板”

烟台将围绕“六大”方面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09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雪丽 通讯员 孙洪安

  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发展的内动力。近年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以“创新”为抓手,以服务为目的,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稳步进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全程网办率达到100%,上半年发明专利授权1273件,以“知本”换“资本”,激活企业知识产权潜在价值,知识产权转化实施成果丰硕。下一步,烟台将围绕“六大”方面发力,做好谋划布局,打造知识产权“烟台样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标准化流程再造
全程网办率达到100%

  首批“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2019中国品牌城市;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绩效考核位居全国第15名,全省第2名;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测评,知识产权指标在全国80个城市中位居第22名;连续三年考核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前十名……
  一个个荣誉背后,是烟台打造知识产权强市的努力。自2017年烟台进入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行列以来,精心打造“六大工程”,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取得一系列的荣誉。
  一步一个脚印,烟台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在全国率先实施标准化流程再造工程,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一次办好”改革,对各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规范和简化,实现业务材料大幅“瘦身”,政务服务事项“零跑腿”,全程网办率达到100%。成立全国首家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涵盖预审确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多维度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利用中央财政1.5亿元资金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发展、品牌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知识产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近年来,烟台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日趋完备。设立烟台市专利奖,出台了《烟台市专利奖评选办法》,规定每年评选出20项优秀专利项目授予一、二、三等奖,对于一、二等奖项目同时授予“烟台市十大专利”称号。今年以来,烟台先后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在省内率先出台《烟台市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加大知识产权违法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有序竞争的知识产权氛围。
发明专利授权千余件
推出“互联网+”数字监管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春笋行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优势企业63家,均居全省前三;今年上半年,烟台全市获发明专利授权1273件,同比增长81.6%。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72件,同比增长28.57%,作品登记数量803件,同比增长201%,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658件,同比增长25.12%。全市有效注册商标11.7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61件;5家企业专利项目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全市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7项,银奖1项,优秀奖47项,获奖数量居于全国地级市前列。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强化。“十三五”期间,各部门深入开展“铁拳”“雷霆”“昆仑”“龙腾”等专项行动,共办理专利、商标行政执法案件2685件。今年以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在与公安局联合成立全省首家打假联盟,在省内率先启用“互联网+”数字监管平台,启动“线上线下”和“以网管网”同步监管,通过源头追溯、在线识别、实时监测,及时捕获大批知识产权违法线索。
  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烟台两级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5035件,刑事案件47件。今年,烟台相继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和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大队,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全面实现网上审理,专利纠纷行政裁决职能全面下放,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全覆盖,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周期压缩。
打造多个全国样本
专利导航成果丰硕

  知识产权运营效益显著提升。自2016年成立全省首家商业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以来,全市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近3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月烟台市正式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采用专利许可授权和反授权交易模式,帮助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中长期低成本证券融资,激活企业知识产权潜在价值,共为1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82项授权专利实现低成本中长期融资3亿元。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保护中心启动预审业务标准化工程,压缩专利申请审查周期3/4,打造多个全国样本,考核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10;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济南代办处烟台工作站在烟台保护中心挂牌运行,打通知识产权事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公益服务方面,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先后指导华东电子等20余家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近300家,全省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联合会今年获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也初具规模,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知识产权转化实施成果丰硕。大力推进专利导航,探索“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机制,先后对MDI、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项目开展专利导航研究,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导航、评议试点项目16个,全市开展产业规划类导航项目6个、企业运营类导航项目百余个,数量居全省前列。2020年12月,泰和新材专利导航成果芳纶高性能纤维材料在登月国旗上成功应用。2021年,烟台35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名单,20家企业上榜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榜,品牌总价值达1387.44亿元。着力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全市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7个,地标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目前,商标品牌效应已助力全市1650个村庄实现集体收入增收3.9亿元、群众增收5亿元,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围绕“六大”方面
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当前,烟台全力构建“1+233”工作体系,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推进中心城区融合发展、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作用。下一步,烟台将围绕六大方面,推进烟台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快做好新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谋划布局,围绕烟台“9+N”产业群和16条重要标志性产业链,绘制专利地图,分析烟台市知识产权优势和差距,为下步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以开发区知识产权大厦为载体,年内争取培育和引进不少于20家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尽快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业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联合国家平台资源开展合作共建,争取年内完成数据集成、统计分析、专利技术交易等板块搭建,实现“线上大平台、线下大市场”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服务格局。加快建设6个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已完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海洋经济、汽车装备以及地理标志产业运营中心的申报、评审工作,近期公布评审结果。
  加快成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计划以3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国有资本、龙头企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民间投资主体,争取年底前设立1亿元以上的知识产权投资运营基金,支持烟台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同时,启动烟台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