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鸿照的教育救国之路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18日
  □齐鲁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何思源先生担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作为何思源省立六中同班同学,长期担任省教育厅督学的齐鸿照先生是其得力助手,为推动山东教育发展,特别是为发展师范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齐鸿照1891年3月29日出生于定陶县陈集镇齐庄村。齐氏家族是当地较有名望的耕读世家,重视传统教育,其祖父、父亲和叔父均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乡间文人,并获得一定的功名,他们信奉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致力于发展乡村教育事业。齐鸿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幼聪明好学,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
  齐鸿照的青少年时代,恰逢中国的动荡变革时期。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废科举,兴学堂,成为一种时代潮流,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的废除,致使传统的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堵塞。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齐鸿照从原来只需读四书五经的私塾教育转而接受启发民智的新式学堂教育,后来以优异成绩升入曹州公立中学堂,该校后于1914年7月正式重组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今菏泽一中)。齐鸿照是学校重组更名后的第一届毕业生,191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科。
  在省立六中学习阶段,对齐鸿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省立六中时任校长王鸿一和骨干成员丛禾生、葛象一等先生均是革命志士,多曾留学海外,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有新潮的思想观念。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确立了省立的办学宗旨:“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兼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当时的省立六中,教育质量之高,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校”。
  在1935年编辑的《山东省六中一览》序言中,何思源深情回忆说:“长江以北能与之抗衡的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平的师大附中。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升学人数与考取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我们的学校占第一位。”正是在省立六中学习阶段,齐鸿照树立了教育救国的人生理想,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毕业后到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何思源1928年开始担任省教育厅长,致力于以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模式改造山东地方教育。由他组建的省教育厅班底,从厅长到科长的9位主要官员中,6人留学美国、1人留学英国、1人留学日本、1人北师大毕业。作为中学同学,何思源深刻了解齐鸿照的学识、能力和人品,力邀齐鸿照回到山东济南担任省教育厅督学。从1929年5月至1938年5月,齐鸿照长期担任此职,成为何思源的得力助手,为推动何思源所倡导的“求生教育”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29年5月25日起,齐鸿照兼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对在1928年发生的“济南五三惨案”中被日军炮火毁坏的馆舍进行修葺,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图书和仪器标本。
  齐鸿照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十分关注和支持家乡菏泽的教育事业发展。1930年他积极推动创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并将校址选定在菏泽,1934年改名为山东省立菏泽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职务。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35年,省立五师的学生多达16个班,450余人,省立五师学制六年,分为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1935年他又兼任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院所设之乡村建设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鸿照组织菏泽师范学校师生辗转进入河南。当时“山东流亡学校近50所,学生两千余人,教员五百余名,教员大多数来自省立、县立学校。1938年5月底,山东流亡学校到达湖北老河口(今襄阳老河口市),教育部派专员杜光埙到山东流亡学校,并宣布:教育部接收山东流亡学校,命名为‘国立湖北中学’。校长由省教育厅三科科长杨展云充任,学校设高中学部、初职部、高农部,一分校、二分校、三分校、四分校等。同时为抗战宣传、教育服务,成立战区教师服务团。学校教职调整后,没有编入国立湖北中学的教员编入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因湖北地区为战时第五战区,后又名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五服务团”,齐鸿照兼任小学教育组主任,1943年教师服务团解散。
  抗战胜利后,齐鸿照放不下所挚爱的教育事业,后任职于南京市立第二女子中学,1950年病退,1970年10月12日病逝于南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