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就医服务能力、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19日
B08
人物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当看到王教授来坐诊的消息,就第一时间预约挂号,不用再跑到北京去了。”近日,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名医工作室”,赵女士正带着孩子就诊,而赵女士口中的“王教授”正是原北京冶金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中心首席医学专家、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所长王正义。
  “先让孩子带上矫正鞋垫,看看效果,等明年暑假,我再来给孩子做个微型手术。”当听到专家能亲自给孩子做手术,赵女士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今年10月份,国内知名足踝外专家“王正义教授名医工作室”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成立,王正义教授每月都将来医院坐诊,并为患者做手术。“这次听说王教授要来坐诊,20多位患者前来挂号,大多都在多个地方反复就诊过、常见的疑难病例。”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王教授除每月固定来济宁坐诊外,还将开展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和线下教学查房、学术授课、手术示教等。
  “比如这一次,王教授还将为一名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做手术,这是一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治疗难度非常大,即使要手术,一般也要上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如今随着名医工作室的落户,患者在本地就能做手术,不仅省时省力省费用,更能享受到国内顶级医疗服务。
  为助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建设“院士工作站”、“名医工作室”,搭建学术交流、课题攻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合作平台。名医工作室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已先后邀请10位国内顶级的医疗专家设立“名医工作室”,涉及呼吸介入及呼吸内镜、骨科、胸外、神经内、足踝、3D打印、胃肠外、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
  受聘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将定期来医院坐诊指导、查房帮扶、帮助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真正发挥名医工作室对学科的带动促进作用,实现学科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的双提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伟 通讯员 胡安国 李倩
  不用去北上广,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国内知名专家,顶级名医;不用出病房楼,在护士站就能一键办理入院、出院手续……聚焦群众就医看病的难事、烦心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不断创新新举措,持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名医工作室内,专家为患者诊治。
将办理窗口前移至护士站 一键入院、床旁结算真便捷
先后设立10个名医工作室 本地群众享国内顶级医疗服务
  “实在太方便了,不用排队,手续就办完了。”日前,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患者家属王先生在病区护士站就办完了出院手续,前后仅用了三分钟。
  本着“让信息多跑腿、让数据多跑腿、让患者少跑腿”的服务理念,让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快捷,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持续优化就医流程,于今年9月份试运行了“一键入院、床旁结算”的智慧医院服务,打破了传统入院、出院结算模式,将办理窗口前移至病区护士站,让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便捷。
  过去患者入院需要门诊医生开具纸质的住院证,再到住院处办理入院的系列手续,最后到护士站进行确认,一趟下来,占用不少时间。当要办理出院时,同样要拿着一系列材料到出院结算中心办理,返过程中乘坐电梯,还要到门诊打印门诊发票,材料不齐全的,可能要跑不止一趟。
  “尤其等到出院时,一般就是上午10点左右,大家都去集中办理出院手续,避免不了等候排队,一趟下来,可能就要到中午了。”如今,患者只需要提供一个住院的ID号,就能在住院部的护士站直接办理出院,整个出院全过程也就用3-5分钟,真正省去了患者往返窗口的环节。 
  “这一便民服务举措,前期主要在急诊、内科等科室进行了试点,下一步还将陆续在全院推广。”通过床旁住院费用结算的新模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把“窗口服务”前移至“病区服务”,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大大方便了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无陪护人员的患者,切实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开展了“病历复印快递到家”服务,解决了患者以往复印住院病历时来回往返、排队、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实现了让患者“零跑腿”,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一线奋斗22年,他用行动诠释从警初心 打击犯罪,刘玉国使命必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岳茵茵 通讯员 王居春

  这位不太像警察的人,从警了22年。
  他是济宁市公安局任城区分局共青团路派出所副所长刘玉国,主要工作是侦办案件、打击处理。他多次与犯罪分子正面博弈,面对威胁他用使命捍卫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善于在细节中挖掘线索,历时3小时跨省追凶;他顶住压力秉公执法,先后将两名近亲绳之以法;面对群众需求他使命必达,为外来商贩争取摊位、为居民自掏腰包修暖气,还默默资助两名在押人员的孩子。
  22年来,刘玉国始终战斗在刑侦和派出所一线,参与破获各类案件300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0余件。
  凶杀案中
用技术摸排线索

  刘玉国的工作,就是在市井巷陌中,准备应对各种意外。
  2019年3月14日4时许,共青团路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在辖区一胡同内发现一具男尸。凌晨在巷陌里发现尸体,刑警出身的刘玉国更明白案件的恶性程度。“立即封锁现场,向刑警队和局里汇报。”
  与此同时,任城公安分局立即组织多警种配合展开调查,现场出现的白色轿车车主徐某系宁夏人,凌晨3点驱车离开济宁,已经到达菏泽界内。为躲避侦查,行驶国道和省道。
  当日凌晨5点,刘玉国带领4名同事狂奔追击。早上7时许,在兰考县最终将两人抓获。经查,两人与死者在酒店发生口角,被死者追上后在胡同里厮打,徐某用随身匕首将其捅死。
此时,距离刘玉国接到报案仅过去3个多小时。靠技术寻找侦查图谱,靠逻辑思维来精准判断,对于刘玉国来说侦破案件不仅是科学,更是技术活儿。
面对挑衅
他展示出另一面

  从警期间,刘玉国抓捕的各类犯罪嫌疑人数、参与侦破的各类刑事案件数都是最多的,在派出所工作期间,刘玉国的破案率高达92%。
  2019年9月的一天傍晚,刘玉国正在家里做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你还真下功夫找我,都在济宁混,谁也不想有个三长两短!”这是一个威胁电话,来电人与刘玉国正在办理的一起寻衅滋事案件有关。刘玉国毫不犹豫,立即回拨过去对其进行“教育”,直到对方关机。
  最终刘玉国亲自将该男子送进看守所,在进去之前刘玉国掷地有声地对他说:“我告诉你,只要穿这身衣服的人,都不是你威胁的对象!我们代表法律、代表人民、代表正义!再犯事,我还抓你!”刘玉国说这些话的时候,感觉是使命赋予的骄傲。
  让他更气愤的,是对公安机关的挑衅!
  2019年7月,一男子在网吧盗窃手机后,对着警方监控竖起中指,用这一不文明的手势向民警挑衅。看到监控视频后,刘玉国急眼了。当年7月25日上午,刘玉国在辖区一小区内抓到了该男子,非得带着他“故地重游”,在监控下比出“胜利”手势与男子合影。回到派出所,刘玉国对其严肃教育,直到嫌疑人以求饶的态度说“警察叔叔,我再也不敢了。”该起案件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使命必达
不只是一句口号

  调解的纠纷多了,刘玉国开始喜欢上和事主们聊天,聊天的内容常常超越了案件本身,话匣子打开,一说就是半天。从2015年调到共青团派出所到现在,辖区群众被他发展成了“朝阳群众”。哪有里纠纷、案件,群众主动帮他调解、提供线索。
  然而,他也是一个“无情”的人。
  表外甥犯了事,面对表姐20多个央求电话,他毅然拒绝。从警以来,他先后“送进去”两名亲戚。村里的人去他老家给父母送礼,请求“帮忙”,都被父母退了回去。刘玉国的母亲说:“俺儿说,只要不收,他就不会出事,收了才真是害了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采访一所小学的后勤处主任时了解到,刘玉国除了有工作执念之外,还默默资助着两名在押人员的孩子,每年冬天还给辖区幼儿园送去两套学习用品和棉衣,让园长给最需要的孩子。就在11月9日,他还为一位丢钱的老人买了一张回曲阜的车票。
  每天,刘玉国肩膀上执法记录仪的指示灯和辖区的灯光交替闪烁,它记录着邪恶狰狞,也记下了温暖人间。
  工作中的刘玉国(左)。
扫码下载齐鲁壹点 找记者 上壹点
编辑:刘凯平 组版:李腾 校对:易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