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中医医院康养院院长蒋海霞:

让夕阳下的老人生活得更美好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19日
  “你照顾得比亲儿女都好,你是个好孩子!”这是莘县中医医院康养院病房的老人常对康养院院长蒋海霞说的一句话。
  莘县中医医院康养院是医养结合为特色的专业护养机构,2018年和2019年,蒋海霞连续两年获得莘县卫生计生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蒋海霞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2021年4月又荣获“最美聊城人”称号,对于付出了无数艰辛和无限爱心的蒋海霞而言,这些荣誉实至名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同建
通讯员 王士瑞 李振

健全制度
养护病区没有
出现一次纠纷

  在莘县提到老年人护养,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莘县中医院康养院病房,而康养院从建立、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老年护养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标兵,这与蒋海霞和她团队的默默付出分不开的。
  自1998年毕业后,蒋海霞一直从事护理工作。凭着出色的成绩,2018年7月,蒋海霞被委任莘县中医医院养护病区负责人。护养病区以完善的服务设施、专业的护理技术和体贴入微的关怀,让夕阳下的老人生活得更美好。
  蒋海霞担任莘县中医医院养护病区负责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入住老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失能老人占了很大比例。她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管理,入院时首先对身体状况进行评定,能自理或者部分自理老人重在生活照顾,失能老人根据病情给予专业护理,比如翻身、拍背、吸痰、会阴护理等操作;各种护理文书齐全,不同班次严格交接班,实行无缝隙管理;养护病区全部装有视频系统,可即时观察老人状况,护士和护理员定期巡视查看病情,老人的饮食、大小便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避免出现纠纷,蒋海霞在老人入院之初都会和老人家属进行详细的沟通交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老人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医护人员的预防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都要做到知情同意;对年老体弱合并疾病的老人则向家属交代清楚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疾病的可能转归。三年多来,养护病区没有出现一次纠纷。
以人为本
康养院成为
夕阳老人幸福家园

  蒋海霞和她带领的科室人员始终致力于为护养的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失能老人久病卧床,大多体质衰弱,为了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骨折、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的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尤其重要。根据病情病种,蒋海霞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方案,每天都要检查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三年多来,病房没有出现一例褥疮、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说起三年前的经历,蒋海霞仍眼含热泪。2018年10月,医院收住了一位从其他养老院转过来的老年病人朱大爷,83岁的朱大爷身上又脏又臭,需要立即洗澡。进入浴室给老人脱去外衣后,护士、护工一下子呆住了,她们手足无措,都将目光转向了蒋海霞。蒋海霞来到老人身边也惊呆了,老人腰骶部、臀部、背部、脚跟等多处褥疮,创面覆盖着厚厚的结痂并向外渗出脓液,还有多处露出了骨头,下半身大便和脓液混在一起,异味扑鼻。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创面接触热水会剧痛难忍,蒋海霞便用毛巾蘸温水慢慢地给浸润擦试,一边小心地擦一边说“大爷有点疼,坚持一下,干净了就舒服了”。她擦试了一个多小时才给朱大爷清理干净。紧接着蒋海霞又给老人洗头、洗脚、剪指甲。出浴室前朱大爷紧紧抓住蒋海霞的手问她叫什么名字,连说:“谢谢你了,你是个好孩子,真没想到我快死了,还能干干净净地走。我4个儿子都不在家,把我放养老院好几年了,没想到老天爷对我这么好,临死前碰到你了小蒋!”蒋海霞心里发酸,坚持着没哭出声,她强忍着眼泪对朱大爷说:“您老身体没大碍,安心在这里住下,把我当您的闺女就行。”三天后朱大爷去世了,蒋海霞呜呜大哭。朱大爷的家人劝说蒋海霞:“您比俺们照顾得都好,老人走得很安详,我们全家感谢您,感谢医院!”
  2019年3月初的一天深夜,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了蒋海霞的睡梦,是值班人员打来的。值班告诉她朝城镇那位84岁的失能老人王阿姨一直烦躁不安,值班采取了各种措施都没有效果。蒋海霞立刻起床骑着电动车赶往医院,路上寒风凛冽,车辆行人稀少,来到医院她的眉毛上已经结了一层冰霜。但她顾不上自己,迅速检查病人。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查看护理单记录显示,病人已经4天没有大便,查体发现左下腹降结肠位置隐隐有些硬块。蒋海霞判断是便秘排便不畅所致,蒋海霞用开塞露纳入病人肛门无效后,她立即带上乳胶手套小心地从肛门掏粪块,也无果。蒋海霞又采取温盐水清洁肛门并保留灌肠等措施,不断按揉腹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治疗,老人顺利排出大便后酣然入睡。
细致入微
她在平凡的岗位上
赢得尊重

  蒋海霞总说:“老人就像孩子一样,更需要关心和爱护,所以希望儿女们多陪陪老人,像当初他们疼爱我们一样来疼爱他们,让老人安享晚年!”
  日常工作中,病房里的老人不愿意吃饭了,蒋海霞会到餐厅做些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床前;老人发热头疼,她会找大夫诊察后拿来药帮着老人服用;老人记忆力不好,合并慢性病需要服药的,她把每次需要服用的分装好,嘱咐或者看着病人服用;老人大便困难,她会带上手套帮助病人排便;活动不方便的老人,天气适宜的时候她会用轮椅推着他们晒晒太阳;闹情绪的老人,她会陪着老人聊天、劝慰。蒋海霞常常帮老人梳头、剪指甲、洗脚,她像对待自己的爸妈一样,让康养院里的老人感受着家人的温暖。
  蒋海霞这些平平凡凡、点点滴滴的劳动和付出换来了老人安心、舒心的生活,也换来了家属对她的认可、感激和尊重。谈及以往的工作经验,蒋海霞说:“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对护养老人亲情关怀、精神慰藉更重要。”在康养院住的时间长了,不少老人难免会思乡思家,情绪不高,茶饭不思,无缘无故地发脾气甚至会辱骂护理人员。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蒋海霞建议家人定期来看望老人,平时多和老人电话或者微信视频交流;她和同事们也经常抽出时间陪老人聊聊天;每逢新年、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蒋海霞还把老人组织到一起,自编自演一些娱乐节目,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老人们很高兴。
  现在,虽然蒋海霞已是康养院院长,但她每件事还要亲自过问,每个老人每天至少要查看一次,包括节假日,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很多老人哪天如果看不到她就会询问其他工作人员,老人们把她看成了自己的家人和亲人,老人心情不好了还会找她倾诉,遇到了高兴的事也会和她分享。老人的家人或者亲友探望时带来的水果或食品,也会送给她和其他工作人员,蒋海霞和同事们赢得的这些尊重让她们非常感动,也激励着她和同事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