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修旧如旧

齐鲁晚报     2021年12月05日
  老陈工作细致严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后立即向工人指出。
  2015年,老陈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古建筑修复现场的办公条件简陋,但丝毫不影响老陈对这行的热爱。
  作为施工现场的负责人,老陈认真负责,遇到量尺寸、计算比例的情况还会亲自上手。
  老陈在施工现场指导修复。
  遇到古建筑就驻足观察,这个习惯伴随他三十多年。
  ▲学木工手艺时用的锯,到现在依然被老陈视作宝贝。
  ◤从木工到古建筑修复能手,跨界工作了多年的老陈还想继续干下去。
  文/片/视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鑫

  63岁的陈京堂是济南市济阳区干鱼陈村人,17岁跟着老辈人学木匠,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涉足古建筑修缮。他当年学一门手艺本是为了生存,没想到因真心热爱这门手艺,用了35年的时间钻研,“跨界”成为一名古建筑修复能手。
  从木工学徒干到古建行业能手,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古建筑修缮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原始材料能用就不换,拆分的结构要按原样搭建组合,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建筑本貌。陈京堂深知靠之前掌握的木工手艺远远不够,于是他边干边学,外出时只要遇到古建筑,就观察研究个明白。业余时间还费力淘来不少古建筑资料书籍,逐句逐字对照书上的内容学习领悟。
  回忆起第一次修缮工作,陈京堂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末,济南珍珠泉东侧的清巡抚院署大堂内的金柱木质腐朽急需修缮,他实地查看后,凭借多年的木匠经验,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他在木材市场找来与原有金柱材质尺寸都匹配的松木,带领工人用千斤顶支撑房梁,对腐朽部分切割替换,用卯榫结构将新老木材插接,并在外围用铁箍加固,最后仿色上漆完成修缮。那一刻,陈京堂心里“既敬畏又自豪”。
  带着这份初心,35年来,他参与修缮了众多古建筑,济南的题壁堂、府学文庙、老舍旧居博物馆、蔡公时纪念馆以及威海的马易尔避暑别墅等,让他积累了不少古建筑修缮的经验,也获得了不少荣誉。2015年,他获得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农民工”的荣誉称号。
  因为热爱,优秀的传统技艺在陈京堂这样的匠人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虽然这个行业的工作烦琐沉重,但让他高兴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考古专业毕业生入行。他期待着,能够将这些修复技艺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