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相映 寄情其中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双松图轴》

齐鲁晚报     2021年12月07日
  《双松图轴》是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此画纸本设墨,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画中松竹苍劲挺拔、书法洒脱遒劲,书、画结合,相得益彰。加之保存完好,品相俱佳,是郑板桥传世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2011年3月,在“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中,经公众和专家的评议投票,《双松图轴》高票当选,入选“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 李宁

图以寄情
  《双松图轴》是郑燮在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树旁是几杆细竹及怪石、兰花。竹子清瘦,孤直,墨色水灵,浓淡有致。构图上,松、竹、兰、石错落分明,相互映衬。松、竹、兰花、怪石组成的画面,别具一番自然情趣。左上角有题文:“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借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
  画中又钤印章五枚,分别是题文后的钤白文“郑燮之印”,朱文“二十年前旧板桥”,右下角有白文“七品官耳”,朱文“丙辰进士”,另外有一收藏印钤在画面左下角,为白文“苍雪斋印”。
  画中双松,一正一依附,遒劲挺拔、立于石上。前面那棵象征肃翁品行高洁,所谓“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后面那一棵依附的松树则象征着作者郑板桥本人,“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双松高低掩映表达了郑板桥对老长兄肃翁的敬仰之情;枝叶相连,则道出了二人志趣相投,相好相依。
  点缀其间的竹子,被画者用来比作肃翁的子孙。“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中国古代“笋”同“孙”谐音,结婚时,大门常常贴“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子,以代表子子孙孙。郑板桥用竹子的茁壮成长预示着肃公的子子孙孙,兴旺发达,都是“贤人哲士”,如竹子般挺拔俊秀,繁衍生息,而这都是肃公“朴茂忠实”的必然结果。
  总览全画,松竹都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与所指。
  松树四季常青,历岁寒而不凋,画者把肃翁和自己比作沧桑古朴,伟岸挺拔的松树,是借松的坚韧抒发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情怀。
  竹,是绘画题材中梅、兰、竹、菊所谓“四君子”之一,受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板桥笔下的竹子,竹竿瘦而秀直,粗细相间;竹叶团簇有致,浓淡相宜。竹的俊秀,既是对肃公、郑板桥本人精神的阐述,也有着子孙满堂的期待。
  画的象征,题文的明指,抽象与具体的结合,意指与所指融洽,正是这幅画的精妙所在。
才艺三绝
  传统的中国画,往往集诗书画于一体。郑板桥恰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其艺术作品中,以兰草画法写字,用书法技巧画竹,更借画中题诗明志。诗、书、画三者有机交融,构成一个整体,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燮的书法,自名为“六分半”书,时人又称之为“板桥体”,是以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等字体,融入隶书的书写技法中,用笔挥洒自如,雄健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好像奇石处于大浪和风涛之间,纵横错落,鬼斧神工。
  《双松图轴》中板桥的字,通篇以行书为主,夹以隶笔,有的为古体,有的则是草书,正是所谓“六分半书”。从字的大小看,最大的字是“画双松图”的“画”字,用浓墨重写,最小的则是“二”字,字形相差数十倍。大小随心,但和谐匀称。就字的形体看,有的特扁如“秋”字,有的特长,如“耶”字,尾笔拉的特长,颇有余音未了,感慨赞叹之意。有的特宽,如“双”字。纵然一个字,也往往上下不一,如“双松图”中“双”字上宽下窄,“窃”字则偏旁特别大。“画双松图”四字,全诗中近乎最大,且有意加黑加粗,显然作者有强调之意,突出此画之主题,明确此画之名称是《双松图轴》。其余各字,各自乖巧,有的洒脱,有的古朴,有的矜持,有的则豪放。行间字距也各不相同,留白收尾则参差不齐。整体布局高低错落不同,却看不出凌乱,字里行间反而透露出一种古朴。与双松、修竹,怪石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郑板桥一生所作诗作甚多,但单独写作的诗并不多,多数诗是绘画时专门为整幅画所题写的诗词。诗词内容或是记事,或是题名。如郑板桥《竹石图》中所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便是诗画交融的典范之作。
  郑板桥一生画竹、画兰、画梅、画菊、画石、画松,因为竹兰梅菊和他一样风霜高洁。其书似画、似诗,其诗亦似画、似书,其画也似书、似诗。“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其人,其书,其诗,其画,虽然一分为三,其实一也。松竹相映间,画尽雅致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