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之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商河模式”正阔步前行

齐鲁晚报     2021年12月13日
  商河县委副书记王磊带队进行乡村振兴现场观摩。
  智慧农业生产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缩影。
  一条条柏油马路连通全县各个村庄。
  这里产业兴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村级企业“孵化器”全面开花;这里生态宜居,千年古县如梦似幻,地热温泉不停喷涌,每年十月花博盛会的芬芳浸润商河每一方空气;这里乡风文明,孝悌和睦,友邻互助,幸福院免费就餐让老人安享晚年;这里治理有效,“领头雁”在基层舞台上大展拳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正在构建;这里生活富裕,村民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扎了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曹文帅 刘云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着力点”
  “今年我们镇甘薯产业从种到收到销售都有了完善的产业链,围绕甘薯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要打造全国鲜食甘薯小镇,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商河县乡村振兴观摩中,怀仁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李宗团介绍道。
  在商河县,怀仁镇的特色产业发展不足为奇,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3.82万亩,“殷巷标准化果品种植”“郑路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白桥双辣产业深加工”等传统农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中实现提档升级;“怀仁甘薯电商直播”“孙集好物产品联盟”“韩庙采荷小镇村播孵化”等“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直播平台的搭建,给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涵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贾庄农作物品种示范中心”“沙河果蔬乐园”“张坊中药材特色产业园”等智慧农业生产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缩影……
  “点赞商河”“温泉花卉”品牌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格局日益凸显,共同挑起商河县农民心中的“金扁担”。一个个特色产业、一座座富裕村庄,串联起“富美麦丘”的秀丽画卷。
“新村民”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村里到处都是宝贝,回乡创业后政府支持,也给身边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给家乡发展做贡献,我的价值发挥得更充分。”采荷小镇负责人李硕德说道。
  在商河,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人才来到乡村“跨界”发展,“布叫兽”刘越、“粽子姐”张桂珍、村播小凯等电商达人当上了“新村民”,成为更新乡村新观念、连接城乡要素资源的重要力量,将现代资本、技术、品牌等活跃的市场要素与乡村有机结合,一张张电商订单帮助农村群众对接大市场,一大批农特产品畅销全国,他们用新知求解振兴新路,赋能乡村治理,不断培育和释放农业品牌化发展潜能,为乡村紧跟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注入生机与力量。
  据了解,商河县创新实施“雁归商河”人才工程,吸引1200余名商河籍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40余人,搭建起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库。
“麦丘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我们有国家非遗,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精气神儿十足的鼓子秧歌,舞出了商河文化的精气神,也舞出了这座千年古县跨越发展的磅礴力量。”观摩到孙集镇秧歌古村,县文化旅游局分管负责同志李现洪说道。
  除了非遗文化外,商河县还建有怀仁镇乡村记忆馆、张坊镇农村改革纪念馆、韩庙镇五寨村村史馆等乡村文明纪念场馆,这些场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商河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最大限度地融入乡村振兴中。
  同时,商河县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通过送戏下乡、广场舞比赛、“四德”人物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表彰等活动,凝聚起广泛的人文共识,使“商河麦丘文化”在新时代的文明框架里、在现代和传统的交融中,吐出新的“芳华”。
“美丽乡村”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村内平整的柏油路平坦宽敞,两侧的树木笔直粗壮,村内老人在门前悠然晒着太阳,进入白桥镇义和村,一幅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杂草丛生、污水横流、道路不通的落后村“摇身一变”,看了乡村“原貌新颜”对比图后观摩团发出阵阵惊叹。
  近年来,商河县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像义和村这种“美丽村庄”四处可见,各镇街乡村“外在美”“内在美”兼具,老百姓“环境美”“生活美”同享。
  一条条柏油马路连通村庄,商河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老百姓出行无忧;垃圾分类车开到家门口,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为乡村干净整洁提供保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一个个开工建设,商河县已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在“许商街道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和“玉皇庙精细化社区管理服务”中享受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探索出“龙桑寺生态循环农业”多重经济效益的“生动实践”。
基层党组织成坚强“红色堡垒”
  “国家政策有扶持,村里成立合作社,产业发展一年一个样!党支部在建棚、生产、销售各方面都帮衬着,现在发展越来越有信心!”在碱场王村金沙绿港果蔬乐园,一排排蔬果大棚内春意盎然。据了解,沙河镇党支部引领成立盛槐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家都当上了“股东”。
  全县累计指导成立党建引领合作社430余家,带动农户20000多户,增加集体收入1000余万元,促进群众增收4000余万元,同时创新“大棚贷”“粮食流通贷”“花卉贷”等贷款金融产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土地收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基层党组织建成了坚强“红色堡垒”。
  走进商河,所见之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各镇街乡村振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串联出一幅“班子强、村庄美、乡风好、农民富”的喜人画卷,乡村振兴“商河模式”正阔步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