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

专家:只有细菌、病毒等侵入脑内才会引起脑损伤

齐鲁晚报     2022年01月09日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过发热,看着孩子烧得通红的脸庞,家长往往如坐针毡,恨不得让孩子马上恢复正常体温。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专家提醒,发热只是一种症状,说明身体对外来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开启防御机制,并不是一种具体疾病。家长遇上孩子发热,不要盲目急着给其退热,但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小月龄的宝宝要尽早就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确定孩子是否发热
首先要正确测体温

  “如果发现孩子体温有点高,首先要确定是否真的发热。”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急症科主任刘志刚介绍,小儿腋下正常体温为36℃—37.2℃,要正确测量体温,需要让孩子在安静、独处、正常穿着的环境下,保持半小时内没有哭闹或运动,家长尽量不要把孩子抱在怀里。
  刘志刚介绍,发热是机体应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因为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因性别、年龄、种族而异,可因昼夜及季节而波动,清晨低、下午稍高,夏季也会稍高;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及情绪波动等,均会使孩子体温达到37.5℃左右。
  腋窝和耳朵是常规测温部位,测温时间腋表以5分钟为准,如果只是一次温度超过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不属于病态。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临床中最常见的发热以感染性发热为主,其中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包括病毒、支原体、化脓性细菌及结核杆菌等。”刘志刚说,其余系统包括肠道、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全身性感染也可能引起发热。一些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的疾病等,也可能引起发热。
  此外,婴儿长期摄入蛋白质过高,高热能饮食及甲亢,散热功能障碍、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都可以引起发热。
不要盲目急着退热
要观察患儿精神状态

  “发热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不能只关注发热,还是要寻找发热的原因。”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二病区主任张晓静强调。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发热会特别着急,担心脑子被“烧坏”。实际上,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只有细菌、病毒等侵入脑内才会引起脑损伤。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抑,有利于清除病原体,控制感染,促进病情好转。从这个角度来说,发热其实是人体对外界感染的一种防御行为。
  “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5℃,精神状态尚好,没有咳嗽、气促和腹泻等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特别是在明确诊断之前。”刘志刚说,有时盲目退热,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影响诊断。
  专家介绍,当患儿体温超过38.5℃,可以考虑药物降温。儿科常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药物,要注意严格遵医嘱或按说明书使用,两次服药间隔4—6小时。
  另外,注意每次只服用一种退烧药,不要同时或短时间内服用多种退烧药,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小儿虚脱。退热时会伴有大量出汗,注意保持患儿身体舒适以及水分的补充。
  除了药物降温,还可以用温水擦浴、热水泡脚、冰枕、降温贴等方式实施物理降温。松解衣物散热,千万不能捂。但是,寒战期不要做物理降温,婴幼儿禁止使用冰枕,在物理降温过程中,孩子如果再次畏寒、发冷,要停止物理降温。
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要及时就医

  张晓静指出,有些情况要积极进行降温处理,及时就医,包括3个月以下宝宝发热、体温40℃以上持续24小时、38.5℃以上持续48小时以上,或者发热合并剧烈咳嗽、呕吐、腹泻、惊厥、精神状态差、嗜睡、喘息、呼吸困难等,或者患儿既往有高热惊厥史。
  张晓静介绍,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一般发生在孩子6个月—5岁。
  高热惊厥大多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多发生在发热时或发热后24小时内,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双眼上翻(翻白眼)、凝视或斜视,牙关紧闭,面肌或者四肢肌强直、僵硬,伴有痉挛或不停抽动,口吐白沫,口周青紫,大小便失禁等。一般单纯热性惊厥,发作5分钟内可自行缓解。
  “热性惊厥绝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一般情况下,热性惊厥都是随年龄的自限性疾病,一般年龄超过6岁以后,不需要治疗即可自行康复,但复杂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风险相对较高。”张晓静说,如果宝宝在家里发生了惊厥,家长一定要保持镇静,切忌慌张。
  注意让孩子平躺,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或者直接采取侧卧位,用纸巾或毛巾将孩子口中的唾液、痰液清理干净,避免将呕吐物等吸入气管,防止发生窒息,衣服敞开,尽快散热。
  等待惊厥自行缓解,再物理降温或者口服退烧药,若发作超过5分钟,立即就近就医或打120电话。记下惊厥发作时间、表现,最好录下发作时的视频,以供就诊时医生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