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总量超114万亿元,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考验一个接一个 成绩为啥还不错

齐鲁晚报     2022年01月18日
  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17日出炉。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143670亿元,同比增长8.1%。
  这份经济年报有哪些亮点?释放哪些重要信号?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下,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记者采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快速增长不易,整体呈现平稳复苏向好发展的态势
  问: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亮点?
  徐洪才:总体上看,2021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1%是来之不易的,在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而且通胀压力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取得这样快速的增长确实不易,整体呈现平稳复苏向好发展的态势,具体来看可以说亮点纷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美国通胀创下近40年新高,但是中国CPI比上年上涨0.9%,显然中国通过政策调整,通胀控制得不错。
  第二个是就业,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
  第三是外贸,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以美元计价,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再上新台阶。
  第四是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21年我们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的成绩也是亮眼的,特别是在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还有新经济领域,吸引资本投资增长速度都是比较快的,这说明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
  第五是金融体系比较稳定,能有效化解一些局部性风险。
  疫情防控措施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健康安全环境
  问: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下,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徐洪才:第一是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得力,总体平稳有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健康安全环境。
  第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提供定向的普惠金融支持等,效果显著。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同配合,逆周期与跨周期政策有机结合,在关注短期经济周期性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了稳中求进的总原则,所以当出现短期波动时,我们没有频繁地过度调节,而是把控了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创新政策落地。
  2022年外贸将呈现回归常态化的趋势
  问:2022年中国外贸将如何延续增长势头?还需关注哪些问题?
  徐洪才:2021年中国外贸一路狂飙,以美元计价,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展望2022年,中国外贸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21年中国外贸6万亿美元的规模基数大,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会有一些挑战,2022年外贸会呈现回归常态化的趋势。
  第二,随着2022年全球供应链逐渐修复,一些国外来的外贸转移订单或相对减少,疫情原因产生的国内外贸新需求也会因此下降。
  第三,2021年我们PPI高位运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这个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外贸的出口。
  下面来看机遇。第一个难得的机遇是RCEP对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我们要充分利用未来进口关税降低,乃至绝大多数产品要实行零关税这一点,趁机扩大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参与到整个RCEP的分工体系中,要将规则为我所用,降低我们的经营成本并扩大出口。
  第二,我们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提升外贸竞争力。
  第三,技术的创新是根本。我们要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高端迈进,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创新,促进外贸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变压力为动力。           据新华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