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

“减双”育教南济的质品有度温有造打,下之

齐鲁晚报     2022年01月18日
  济南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100%覆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潘世金

课后延时服务100%覆盖
学生在校就能培养特长
  每天下午放学,走进山大附中奥体中路学校,操场上正开展着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体育课程。教室里,戏剧、围棋、管弦乐团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目前,学校小学部开设了17门延时服务课程,初中部开设了12门延时服务课程,超过80%的学生报名参加。”山大附中奥体中路学校教学管理中心主任于复海介绍,除了作业辅导,学校还将特色课程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如网球、搏击、器乐、劳动技能、思维导图等课程,通过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力求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选到满意的课程。
  去年秋季开学,济南市天桥区官扎营小学发起了一场“书包革命”,以一、五年级学生为试点,面向全校全面推行。“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书面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副校长赵珊说,“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不背书包上下学。回家以后的时间用于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增加与同伴、父母的游戏和交流。”
  赵珊介绍,学生不背书包回家,是为了落实“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高年级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等规定,让孩子拥有更多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时间,“从目前的情况看,90%以上的孩子可以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书面作业。”
  记者梳理发现,2017年9月,济南市教育局就下发通知,全市推广“四点半课堂”,并明确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目标定位: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各学校课后服务既可安排学生书写作业、自主阅读,也可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拓展训练、社团兴趣小组等多种活动,提倡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免费辅导帮助。此外,学校现有各类场馆有序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双减”政策发布后,为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济南部分学校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广泛动员协会志愿者、退休教师、文体工作者、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杜孝先是一名有着近50年书法经验的退休老人,他被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聘任为课后服务志愿者,教授孩子们书法和国画。
  记者获悉,2021年济南市民生项目清单中提到,目前,济南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100%全覆盖。
提前公示作业内容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作为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教务处主任,沙艳最关注“双减”下的作业设计与管理。“我们前期主要探索分层作业。举例来说,数学学科会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沙艳说。
  “老师们会提前一周上传下一周的学科作业内容,并填上老师试做作业时间以及预估学生完成时间。”济南市市中区泉欣小学语文教师左晨介绍,老师在布置作业时,都会考虑作业时间和质量。作为班主任,也会根据每天学科课时安排,统筹整体作业内容,让学生基本都能在校完成作业。
  结合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左晨还布置了分层作业,给学生选择的空间。比如,通过绘画、文字的形式,写一篇趣味日记;设计节气标志,做小代言人,分享节气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知识。
  在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两所学校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制定了60多个项目式作业。比如,语文学科的观察体验类作业、数学学科的面积测量类作业等,将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双减’之下,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了,在控量的同时必须把质量提上去,倒逼着教师向课堂要质量。”济南燕山小学教师乔娜表示,这就要求老师们加强备课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把课余时间一分不差的全部还给学生,让他们参加各项活动。
  早在2019年,济南市教育局就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与改革意见》,其中,要求教师做到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纠必复批,不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提倡教师布置作业之前试做学生作业等内容。
  2021年6月,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规定要求,济南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十项举措落实“五项管理”。其中,作业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学校各学段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
  作为“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寒假,济南市教育局也在寒假安排中提到,严格控制寒假书面作业总量,鼓励布置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统筹安排假期作业和实践活动,各学校寒假作业清单须公示,公示以外的作业一律不得布置和要求学生完成。
  值得关注的是,济南将开展线上名师课程专题指导。依托“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济南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做好假期线上学生辅导。
各区多措并举
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双减”政策落地后,家校共育的作用日益凸显。2021年4月,“家育·历下”云讲堂的启动,拉开了历下区“家校社”云端共育的序幕。
  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教体局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以“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重要举措,形成了“政府主导、家庭主体、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完善体系”的工作思路,从政策、资金、评价等各方面,全面设计和推进家校合作,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从2019年起,济南市天桥区教体局就启动了“天桥e家”家长学校建设,从全区选拔了60余名教师参与专业培训,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并精心打磨了60节家庭教育微课,为全区10万余名学生家长搭建学习的平台。
  在市中区,定期参与“教育·家”大讲堂已经成为家长的习惯。“教育·家”大讲堂采用“总论坛+分论坛”模式,覆盖所有中小学,通过设计菜单式的课程内容,面向不同层面的家长,采用亲子入学、微信抢课、专题微讲座、亲子体验、家教沙龙等互动形式,营造父母和孩子同入学、同毕业的良好学习氛围,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私人定制。仅2021年,市中区就开设讲座356场,惠及学生家长近30万人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在2018年,济南市教育局就联合驻济高校,编制了《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此基础上遴选创建“100所家长学校示范校”,在全国、全省率先打造家庭教育“一个纲要、两个标准、三个平台”,从市级层面完善制度体系及机制体系,为落实“双减”政策夯实基础。

    作业管理改革、课后延时服务100%覆盖、培育“百所家长学校示范校”……“双减”政策落地后,面对“减法”这道题,济南教育用一系列有温度的举措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济南市教育部门围绕“有学上”“上好学”“服好务”,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午餐难、接送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全面落实“五项管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回归校园,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成长环境。
  学校为一年级家长开展专题讲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