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天才是教育的天大责任

齐鲁晚报     2022年01月21日
  □金新

  罹患躁狂抑郁症的金晓宇时常躁狂、抑郁交替发作,高中辍学后自学考入大学,最终也是因为病症退学在家。为让儿子活下去,金性勇夫妻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用爱与包容为晓宇撑起一片天,支持他学习多门外语,短短10年间翻译了22本外文书籍。该事经《杭州日报》刊登后,引发广泛关注。
  故事引发广泛关注并不奇怪。金晓宇的故事背后还蕴含着对教育的深刻反思:教育培养不出天才,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顺天而行”,发现天才。
  “小宇高中基本没上过,高考成绩让人吃惊,离一本线只差3分”。看到这一细节,笔者不由思考教育进度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升学率,普遍推崇“快”教育,“高二就上完高三的课”。
  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部1月10日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统筹制订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禁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
  “抢赶教学进度”忽视了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古代“教学相长”的现代教育学意义亦应该包含着学生引领教师教育前行!教育学生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与学生一起走过他们孩提时代与青春岁月,虽然也有失去耐心的时候,但是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智能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面。
  “快”的教育节奏常常容易产生厌学,可谓厌学的诱因,这似乎是教育界的共识。当金晓宇的父母绝望地“知道这孩子与学校从此无缘”后,出于爱心仍细心呵护而一路陪伴,终于认识到“贝多芬、梵高、牛顿、海明威……他们终其一生都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伟大想象力的天才艺术家”,终于发现了儿子“语言智能”超乎寻常的一面,为儿子从狂躁不安的精神病人到“天才翻译家”的华丽转身创造了必要条件。
  具备“慢”的艺术特性的教育必须倡导弹性而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必须倡导全面而多样化的人才观,必须倡导个性化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必须倡导多种视野而促发展的评价观,切忌因升学率而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教学。
  教育重在对被教育者特殊智能的发现,眼下有教育学者之所以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因为发现天才是教育的天大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