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烟台吹响“奋进”号角

齐鲁晚报     2022年02月08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走在烟台街头,扑面而来春的气息。新年后的首月,烟台陆续召开多场重要会议,“重振重塑”“坚定信心”“百日攻坚”“改革创新”“产业能级”“招才引智”等成为高频词汇,字里行间透露着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欲望,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决心。
  一场比赛,打好开局很重要;一年发展,抓好开局很关键。新年开局,烟台市铆足了劲头勠力攻坚,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落实各项部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梁莹莹
  释放奋进之姿
  翻看山东经济发展“年报”,值得说道的地方很多。2021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83095.9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量高达9967亿元,几乎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万亿之城”。作为山东省“三核”之一,烟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亮注脚。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28次提及烟台。既有对成果的赞誉,又是对发展的期盼。
  2021年,烟台全市新增上市公司4家、过会企业1家,汉鑫科技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直接登陆北交所的企业。
  2021年,烟台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平台确权路径,获农业农村部高度肯定。
  2021年,烟台市实际使用外资26.5亿美元,增长16.1%,位居全省第三位。
  这些醒目的数字,有0的突破,也有1的壮举,不断刷新着纪录,孕育着无限“烟台可能”。
  成绩亮眼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如今的形势。疫情影响之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是每一座城市都无法回避的共同考题。越是不易,越能够检验一座城市的发展成色。
  1月4日,烟台市委经济工作暨全市百日攻坚动员会议召开。会议强调,今年是烟台市重振重塑的攻坚之年。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既要倾尽全力稳住经济运行、稳定社会大局,又要做到抬高标杆、事争一流、唯旗是夺。
  开新局,走在前。会议提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是围绕稳进提质、做到“十个奋力”。
  奋力筑牢经济增长基本盘、奋力培大育强产业集群、奋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奋力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发展海洋经济、奋力深化改革创新、奋力促进共同富裕、奋力守住守牢安全稳定底线、奋力扛起稳定经济运行的政治责任。
  对烟台而言,这十个“奋力”,事关当前与长远发展。只要坚定信心,聚焦聚力,埋头苦干,就能在发展能级上更进一步。
  烟台市委经济工作召开当日,贯穿全年的全市首个百日攻坚行动启动。
  新年伊始,烟台陆续召开多场重要会议,“重振重塑”“坚定信心”“百日攻坚”“改革创新”“产业能级”“招才引智”等成为高频词汇,字里行间透露着烟台高质量发展的欲望,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决心。
  从数次会议中,也能读出这些信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新的一年,烟台将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创新优势,政策叠加集成提供新支撑,重大项目落地积蓄新动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实现更好发展,为全省贡献更大份额。
  事争一流,唯旗是夺。这是烟台向着2022重振重塑攻坚之年吹响的有力号角。
  时不我待,马不停蹄。这是烟台向着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奔跑的奋进之姿。
  艰苦奋斗、转型重塑。这是烟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跑好开局“第一棒”
  烟台市委经济工作上提出十个“奋力”,奋力筑牢经济增长基本盘、奋力培大育强产业集群……会议过后不久,烟台以坐不住、等不了的心态吹响了2022年新一轮项目攻坚号角。
  1月16日,烟台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总投资487亿元的62个项目集中开工,计划年内完成投资137亿元。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14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26个……
  于烟台而言,刚刚过去的2021年,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
  比如半岛南海上风电项目,作为我省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跑出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烟台速度”,60万千瓦全容量建成并网投产,不仅实现我省海上风电装机“零”的突破,而且年可发电量16.2亿千瓦时,可有效替代标煤4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4万吨,可谓经济、环保效益双丰收。
  在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2021年烟台市固定资产投资体量接近4000亿元、创历史新高,项目投资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年新开局,依旧项目打头阵。
  伴随着一声声重点项目“开工”号令,烟台奏响冬日里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在主会场牟平区现场,总投资43亿元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开工建设。今年,烟台市将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新突破,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该项目包含生物医药、医美抗衰、健康食品、商业服务四大板块。园区建成之后两年内招引培育入驻企业实现满园满产,预计园区企业年产值80亿元,年利税12亿元,新增就业4000人。
  在各区市分会场,一大批重点项目齐步发力,合力冲刺:
  看高新区,总投资33.2亿元的9个重点项目同步开工。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里,两个省级重大项目——10亿剂新冠VLP疫苗生产线项目与生物创新药产业化生产线正在全速推进。其中,10亿剂新冠VLP疫苗生产线项目是山东首个VLP疫苗商业化生产车间,填补我省新冠疫苗产业空白。
  看开发区,以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项目、创为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项目、毅康科技研发中心及产业孵化园项目、万华零碳人才社区项目等为代表的1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看福山区,集中开工4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涉及教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其中,天立教育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全省一流的高品质寄宿制学校。
  看海阳,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项目,这是烟台“以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的典型代表,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预计2023年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覆盖捷龙、长征系列固体运载火箭,逐步形成零部件装配、部段生产装配等产品批量化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首个产业链完备的商业固体火箭研发制造基地。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烟台“开足马力抓经济、铆足全力谋发展、激发活力加油干”,以项目开工只是起点,投产达效才是目的的标准,全面发起项目百日攻坚,跑好开局“第一棒”,奋力夺取“开门红”。
  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推进或投产,加速成长为烟台发展的新动能。
打出精准有力“组合拳”
  发展形势逼人,竞争态势逼人。新年开局,烟台离不开一系列精准有力“组合拳”的落地实施。
  “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抓住“双招双引”就是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面对城市之间愈加激烈的争先进位的竞争,烟台不断创造新活力、新效率、新动能,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新年过后,烟台市多个重要会议上,不止一次提到,要着力抓产业育集群,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精准引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为未来发展积蓄后劲。
  纵观烟台,上市公司有55家,其中不乏万华、杰瑞、张裕、南山铝业、鲁花、龙大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历史悠久、深耕行业多年,具备明星产品。
  在这些明星企业之外,还有一些“隐形冠军”不为大众所熟悉,但其产品占有率却十分有说服力,比如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他们凭实力出圈,越来越惊艳。
  薄薄一张纸,能有多高科技含量?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给出了答案:上天能助力航空飞行,陆地能护航高铁飞驰……
  “十几年前,芳纶纸研发技术被国外垄断,我们摸索着走了很长时间,才依靠自主创新填补了国内40余年的技术空白。”烟台民士达董事长王志新介绍,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如今公司芳纶纸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第一位,尤其是研发出的航空级芳纶蜂窝纸,已通过全球5家航空公司检验,广泛应用到国际主流航空飞行器上。
  这就是“专精特新”的力量。这些“小巨人”,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能量。
  2021年,烟台市参与完成的4项优秀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创“十三五以来新高。15项技术入围获选2020年度“中国好技术”称号,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市前列。
  2021年,一系列高端会议在烟台举行,院士论道,为烟台发展注入“智力支持”。
  就在前几天,在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8万人的基础上,烟台再次发出“努力在建设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上走在前,为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提供坚强智力支持”的动员令。
  跳动的数字背后,是烟台以实际行动激活创新引擎的最好注脚,是烟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生动写照,是烟台想方设法将“科技之花”转化为“产业之果”的高效行动。
  过去的一年,烟台埋头苦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是烟台稳进提质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烟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新的一年,越是形势复杂、任务繁重,越要加压奋进、实干争先!
  一个开放、自信的烟台正向我们走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