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风靡冬奥,未来会改变哪些行业?

专家认为,机器人做服务最大的考验还是在于沟通层面

齐鲁晚报     2022年02月19日
  北京冬奥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 中新图片
  你是否曾想象过,做饭、泡茶甚至沟通交流都由机器人来完成,这届冬奥,就实现了这样的“无人化”场景。当各国运动员入住冬奥村时,发现不少服务竟由各类机器人和AI完成,不戴口罩时会有防疫机器人提醒,就餐时食物“从天而降”,有国外媒体形容这届冬奥如同一部科幻电影。露脸的“黑科技”也成为社交宠儿,迅速走红。
  这些“黑科技”出圈后,也引发人们对“无人经济”的思考,背后有无产业支撑?真正的大规模商用落地在何时?未来机器人要改变哪些行业?

  冬奥会上机器人
成了“另类明星”

  一段在社交平台上走红的视频中,机器人对迎面走来没有戴口罩的运动员发出提醒:“Please wear a medical mask(请戴好你的口罩)”。视频中的机器人正是此次冬奥会的巡检防疫机器人,名叫“笨小宝”。
  除了谷爱凌、苏翊鸣等炙手可热的体育明星外,这届冬奥也出现了“另类明星”:滑雪机器人、餐饮机器人、防疫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等。据公开信息显示,本届冬奥会有上百台机器人上岗服务。此外也有AI教练、AI裁判和虚拟人等多项AI技术亮相。
  由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研制的六足滑雪机器人在冬奥前就已走红网络。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完成初级道、中级道以及与人共同滑雪实验,通过了稳定控制、智能感知、规划决策等多方面的测试。该机器人使用双板滑雪,模仿人的滑雪姿势,同时还能实现竞速、转弯和躲避障碍等功能,据悉,这款机器人的研发目的是在高山和冰雪中开展巡逻和实施救援。
  北京大数据协会理事纪思亮告诉记者,冬奥会的各种机器人受到关注,是因为世界各国运动员聚集于此,与机器人的交流、互动需要较高技术和快速响应能力,比如能用各种语言来沟通。同时,机器人展现出人脑的延伸这一本质,机器人第一步需要做到认知,第二步要能够智能化学习。
  那么让机器人泡一杯茶需要几步?在冬奥会上,“豹大白”投茶、注水、出汤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泡茶操作,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眼球。这款泡茶机器人出自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最为核心的能力则基于机器人此前超3000小时AI学习、3000小时双臂调整和高强度的视觉训练。
  撑起了这届科幻冬奥会的,还有炒菜机器人、安防机器人和物流配送机器人等。AI则解决人的交流问题和基本模式问题,比如通过自动翻译实现各国参赛运动员的无障碍交流,还有在比赛中辅助裁判进行更精准的评分。
服务机器人市场
处于快速增长中

  社科院财经战略中心主任魏翔告诉记者,近二十年来,经济学家对无人经济做了充分的研究,它发生的两种背景都在中国非常显著地出现了,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从劳动力、资本推动转化为由科技进步来推动,科技进步之下,发达经济也体现出了老龄化和少子化特征,因此无人经济受到追捧,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基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无人经济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
  公开报告显示,无人经济包含无人零售、无人驾驶和服务机器人等领域,这些领域均有不小的增长空间。以服务机器人为例,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达到222亿元,预计2023年将超过600亿元,市场处于快速增长中。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近30000名猎户星空机器人上岗,服务10000+家客户,日均语音交互频次超1500万次,总服务人次超3亿。在疫情严重、人手短缺的海外,猎户星空也已拓展了法国、德国、美国等市场。
  不过如很多服务机器人一样,机器人是否足够智能,总会引发很多人的质疑。纪思亮提到,目前机器人或AI称不上社会发展主流,只能满足较为基础的需求,比如配送、防疫和炒菜,这中间只需设定好程序,对算力的要求也不会过高。假如机器人遇到错误,往往容易反应过激,直接宕机或不响应,这是目前的问题所在。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提到,无人经济是人工智能的具体化使用,背后有大量的数据基础,算力的精进和商业的进步,决定了这将是一个长久的赛道。
富有创意的工作
机器人难以替代

  “技术的发展有必然性,其实冬奥中很多机器人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是如果没有疫情可能大家不会见到这么多的机器人,疫情这类偶然性因素催发了无人技术的突破,在冬奥会上的大规模使用,验证了无人技术的发展。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的必走之路。”资深通信工程师袁博说道。
  不过随着无人经济的发展,有不少人会出现担忧:这些机器人、AI是否会取代自己的工作?大家会思考,如果所有餐厅都用上了炒菜机器人,厨师是不是要集体失业?如果所有物流都用上了配送机器人,快递小哥是否也将丢掉饭碗?
  欧阳日辉表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机器人及诸多无人经济形态将会替代人们去做一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是具有危险性的工作,甚至机器人还能达到人都无法企及的工作精密度;另一方面,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对就业产生冲击,人工智能的发展中,那些富有创意、需要情感交流的工作一般都不会被替代。
  作为当局者,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人类向前进步,一定会有阵痛和不安感,服务机器人可替代一些重复的劳动力型工作,把人解放出来,去做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这种伦理思考背后,对无人经济发展也许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魏翔认为像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未来最大的考验还是在于沟通层面,比如对老年人来说,这些机器人如何实现无障碍交流和健康关怀。总体而言,目前这种无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是比较碎片化的,还并未更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人们日常相融。
  在欧阳日辉看来,未来发展无人经济等新产业,第一需要出台对这类新业态相适应的监管政策,第二要将无人经济的发展最终落实到服务实体经济上,第三则需要进行数据的高效配置,挖掘数据市场潜力,促进数据市场建设。      据中新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