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货卸货航行,从木制船到新能源船都开过

运河跑船三十年

齐鲁晚报     2022年02月28日
   ◥谭继光和妻子在船上的家。
  谭继光在检查轮机舱内的设备。
  京杭大运河两岸很多村民世代跑船,谭继光就是其中一位。今年55岁的谭继光从一艘20吨的小木船起家,30多年时光里,船就是家,河便是路。奔走在运河两岸的各个码头,装货、卸货、等待、航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甚至淡忘了时间。
  考虑到年龄增大,谭继光卖掉了跟随自己十余年的铁驳船,加入济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艘新能源船的船长,身份也由个体户变为职工,收入和生活更加稳定。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邓超 崔常松 通讯员 高峰 
和儿女团聚在淮安
  2月11日,春寒料峭,京杭大运河两岸的植被带着返青的迹象,春天的气息渐浓。济宁中心城区北部,济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跃进港一番忙碌的景象。编号为“济港货0001号”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货船停泊在码头,正在装卸集装箱。55岁的船长谭继光在货船驾驶室门口,不停地打着电话联系业务。当日,他和妻子杨丹驾驶着这艘新能源船刚刚从江苏如皋赶回来,还没顾得上回济宁城区的家。谭继光告诉记者,卸完舱内的5个集装箱,他们还要去一趟常州,顾不得回家了。
  春节前,谭继光满载2000吨煤炭在京杭大运河上航行7天,于1月29日到达淮安钢厂码头。“卸完煤炭就到除夕了,大副和水手想回家过年,我也没拦着,但船要有人在码头看着。”谭继光说,卸完煤炭后,要等待装运集装箱返港,还要有人负责船头,时不时地调调船,以免与其他靠泊的船发生碰撞。于是,他们夫妻俩便主动留在了船上。
  对于常年在外的夫妻俩来说,除夕夜是一家人难得的团圆时光。得知他们要驻留码头过年,远在济宁的女儿女婿一早就开车赶往淮安,在芜湖工作的儿子儿媳也在除夕当晚登上了停泊在淮安钢厂码头的“家”。这时距离上次一家人坐在一张桌子前,已经过去了一年。谭继光和妻子张罗了一桌好菜,不大的圆桌承载了一家人团圆的喜悦。“虽然时间短一点,但今年除夕一家人好歹也算是团圆了。”
  谭继光说,一顿简单的年夜饭,一家人吃得却别有一番滋味。虽然简陋一些,却处处透着温馨。谭继光在船上的家是个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空间,室内配备电磁炉、冰箱、空调等电器,客厅布置简单却不失整洁。厨房旁边,是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卫生间,兼具洗衣房功能。虽然算不上奢华,但比起以前的船,条件好多了。妻子杨丹是个勤快人,把船当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作为轮机长,除了检修轮机舱设备,她还要负责船上4人的一日三餐,“常年在外跑船,船上没个女人不行,洗衣做饭搞卫生,这些活儿都离不开我。”杨丹说。
曾遭遇长达一月的拥堵
  2月5日,谭继光把船开到江苏如皋,在这里装了5个集装箱,返回济宁跃进港,这与上次行驶了近半个月相比,速度之快让他有些喜出望外。在他的驾驶舱操控台后面,记者看到写着这一路所要经过的船闸和沿线城市的公里数,谭继光说,从江苏如皋到跃进港,中途需要7天,通过10座船闸,忙的时候晚上都不能睡觉。而在之前,这段航道要行驶两个星期甚至更久。
  “我们希望不要在航道里滞留太久,早一些过船闸,就多赚些钱。”谭继光说,以前,在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微山、韩庄、万年船闸只有一道船闸通航,每到枯水期,滞船非常严重,一月最多能跑一两趟,影响运输效益。
  从去年开始,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观。“济宁启动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航道‘三改二’和湖西航道改造工程,同期,韩庄复线船闸也投入运行。升级后,航道底宽由原来的45米变成60米,航道水深由原来的3.2米升为4.1米,济宁以南段船闸实现双线运行,通航的船舶吨位由1000吨级升级到2000吨级。”聊起上述变化,常年往返南北的谭继光有切身体会。
  “以前过闸速度慢、大型船吃水深、航道浅,船舶因搁浅造成拥堵时常发生。”谭继光说,他此前运营的1800吨级货船,满载的情况下吃水达到3.6米,而航道水深仅有3.2米。如果顺利通过,只能装载1000多吨货物。“航行拥堵,加上时间成本和燃油费、过闸费,这一趟赚不了多少钱。”谭继光告诉记者,他曾遭遇过长达1个月的拥堵。但从前两年开始,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再没遇到拥堵的情况。船舶过闸速度加快,大大缓解滞船问题。
最遗憾不能陪父母孩子
  谭继光是微山县南阳镇人,自幼跟着父母在南四湖利用一艘20吨的木船讨生活,“那时候就是送些建筑材料,陆路不方便,我们就用船运过去。”1988年,谭继光认识了同样出身“水上人家”的杨丹,次年二人便喜结连理。两人狠了狠心,凑了1万元把木船换成了当时很时髦的水泥船,来到江苏张家港市讨生活。随着运河全线禁航水泥船,谭继光的水泥船被淘汰出航运市场。
  1998年,谭继光一狠心又从积蓄里拿出十几万元,将船升级到了500吨的铁船挂桨机;常年在外跑运输,夫妻俩几乎日夜无休,存折上的积蓄也从几万元积累到了几十万元、上百万元,2010年前后,他和妻子斥资300多万元打造了一艘2000吨级的铁驳船。30多年间,谭继光清楚地记得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中的每一道弯、每一个滩,却记不起自己运了多少货,赚了多少钱。
  靠这些钱,他们供养老人儿女。谭继光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说起家人,谭继光满脸愧疚,他觉得没能好好陪伴,亏欠了孩子。“在外面漂泊了30多年,对于孩子和老人缺失的陪伴是最大的遗憾。”在儿子两岁后,他就把孩子交给父母,“儿子生在船上,年幼好动,有次不慎从船上掉进河里,穿着救生衣漂出一公里才被附近居住的大爷捡到。”谭继光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产生过带着孩子在水上讨生活的念头。
  跑的船越来越大,谭继光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从济宁到苏南,顺利的话,往返要两个星期,如果遇到滞船,要耗费十天半个月。他经常是两三个月回家一趟,有时甚至半年才能回趟家。谭继光夫妇常年在外漂泊,父母就是坚强的后盾,“为了供儿子女儿读高中,在微山一中附近买了房子,又把父母接了过去。”谭继光说。2019年,他的儿子考上了芜湖市的公务员,女儿也步入婚姻殿堂。
  考虑到自己年龄大了,两年前,谭继光给自己的铁驳船找了个好人家。对于水上人家来说,船卖了,无异于卖掉了赖以生存的家,一时间他的心里空落落的。2021年初,一则济宁港航集团招聘船长的信息吸引了他的注意,拥有30多年船舶驾驶经验的谭继光没有犹豫便报了名,现在这艘载重量2000吨的货船,就是他的家。
  过去是船主、如今是船长,身份也由个体户变身职工,收入和生活更加稳定,夫妻俩心里更踏实。“目前是按月拿工资,算下来一年十多万元,这比一般打工人的收入强多了吧。”对于现在的生活,谭继光很满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