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效果可喜 今年“微”风再起

长青联盟高校微专业招生“扩容”

齐鲁晚报     2022年03月16日
  齐鲁工业大学啤酒酿造微专业首期学生在上线下实践课。  校方供图
  2020年10月,山东省高等学校长青联盟(以下简称“长青联盟高校”)在山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共同推出了10个各具特色的微专业,供10所高校的在校生根据兴趣选择。一年多来,“微专业”开设的效果和前景如何?随着微专业2022年招生开始,这一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今年的微专业数量由2020年第一期的10个增加到了15个,招生的范围也将扩得更广。
  齐鲁晚报记者 尹明亮    

跨校跨界选修专业
  微专业通常是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之外,通过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集约而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或行业从业能力。
  很快就要大学毕业,齐鲁工业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刘洋除了学习本专业外,还在隔壁大学学了个别样的技能:针灸推拿。一份修业合格证书记录了她在大学期间三个学期的学习。
  2020年10月,长青联盟高校共同推出了10个各具特色的微专业,供10所高校的在校生根据兴趣选择,刘洋是第一期的学生,她选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针灸推拿”微专业。
  “以前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当时知道可以跨校选修微专业,就决定选这个了,多数课程是在线上学习,三个学期学了六七门课程,虽然说不上很专业,但至少对针灸推拿更了解了。”即将从一所工科学校毕业,对于自己“额外”学了个针灸推拿,刘洋觉得是个很奇特的经历。
  “微专业是面向联盟内所有高校招生的,从招生情况来看,学生‘跨界’选专业的情况很普遍,学生们对不同学校的专业学习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琳介绍,在学校“针灸推拿”微专业的学生中,不仅仅有来自隔壁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还有不少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学生。
课程专门精心设计
  “总共四门课程,8个学分,不收学费,除了线上学习外,还有专业老师带着进行线下酿酒实践,每门课32个学时。总共2160分钟的线上课程都是专业老师针对微专业专门录制的。”齐鲁工业大学啤酒酿造微专业负责人聂聪介绍,微专业不仅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报名后要进行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而且学完后要掌握酿酒的基本技能,对啤酒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长青联盟高校的微专业中,山东师范大学的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微专业是报名人数最多的。《现代汉语之窗》《走进文学》《千年文脉与古典风雅》……总共8门课程对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进行了提炼、总结,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选择这个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背景,开设这个微专业的目的也是提高学生们得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所以每门课程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贾斐介绍。
  在长青高校联盟的微专业一期试点中,最终考核合格,顺利“毕业”的学生有410人。“最初实际报名的学生其实要多得多,微专业虽然不收学费,但还是要保证一定的培养质量,让学生们真正获得提升,这也才是开设微专业的目的。”王琳说。
拓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3月14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发布了2022年学校微专业的招生公告,今年学校面向长青联盟高校招生的微专业从1个增加到了3个,并且还首次开设了10个只面向本校学生招生的微专业。
  “这些微专业都是面向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高水平师资队伍与优质教学资源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每个专业涵盖3-5门课程,以线上与线下混合、理论与实操结合的学习模式为主,1年左右完成修读。”王琳介绍。
  经过了一期的实践后,长青联盟高校微专业群2022年的招生也已经开始,联盟的微专业群也扩容了。相比于第一期的10个微专业,第二期微专业的数量增加到了15个。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交通学院都增加了微专业的数量,而山东师范大学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微专业的招生人数则计划增加到200人,几乎增加了一倍。
  “从微专业群第一期的实践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贾斐介绍,打破学校壁垒的联盟微专业群建设也算得上是一个创举,“发挥各个学校所长,为学生们拓展知识面,增加职业发展空间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事实上,长青联盟高校微专业群的扩容不仅仅在专业数量上,招生的范围也将更广。根据计划,今年,长青联盟高校微专业群计划将招生范围从联盟的10所高校推广到教育部“慕课西行”计划覆盖的西部高校。
微专业刮起一阵风
  长青联盟10所高校发挥各自所长共享共建微专业群已经逐步走上正轨,随着互联网课程而发展起来的微专业建设近两年也在各大高校刮起了一阵风。
  在长青联盟高校建设微专业群之前,山东大学就已经在山东省内高校中率先启动了微专业建设,2020年上半年,山东大学10个学院共开设了17个微专业,涉及北斗新时空技术与应用、航空超精密加工、智能网联汽车、医学数据等多个新兴行业,学习内容基本都是跨学科融合的线上课程。
  近几年,各大高校微专业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差不多与长青联盟高校微专业建设同步,中国海洋大学也推出了学校第一个微专业,一年多来,也已经陆续推出了多个微专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