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基因编辑、克隆等新技术快速发展

齐鲁晚报     2022年03月25日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表示,随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受到了巨大冲击,人类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也让现代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探讨愈发激烈,相关领域的伦理规制也越来越不可或缺。
  “遵守伦理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在防范人类社会发生不确定风险。比如克隆技术过于发达、克隆人的出现,将会彻底搅乱人类的自然繁衍方式、现有的社会形态和几千年的人伦关系。所以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在立项之初就应充分考虑伦理问题,防止对现有的人类社会造成颠覆性的、难以修复的冲击。”邓利强指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涉及的伦理问题,还需要从三大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立法,应当维护基本的社会生态和公序良俗,比如:59届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人类克隆,号召各国起草和实施禁止任何形式克隆人的法律。
  二是,严禁学术造假,学术造假不仅严重浪费教育科研资源、影响国家学术科研事业的进步,更是有违社会道德的欺诈行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科技发展不能将人物化。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福利同时,不能被其中的巨大利益冲昏头脑,随意践踏他人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比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造福千万家庭的同时,也引发代孕产业的兴起,商业化代孕使得代孕者子宫和代子商品化,严重践踏人格利益、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底线,造成极大的法律风险。
  “在中国,伦理治理要从个人、行业、国家三大层面出发。个人层面,科学家必须牢牢守住道德底线;行业层面,要积极加强行业的自我监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内部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建设;国家层面,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实现伦理规范与法律的相互协同。”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陈云良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