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立遗嘱的人:

最后嘱托里的冷暖人生

齐鲁晚报     2022年04月04日
  张琳(化名)在中华遗嘱库济南服务中心订立遗嘱。 
  立遗嘱人群趋向年轻化。 资料片
  遗嘱,不再只是一个人将要离开人世的最后告别。
  近年来,立遗嘱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立遗嘱的人群在改变,立遗嘱人的观念也在改变。他们通过直面遗嘱,审视过往人生,提前安排身后事,从而更加清晰地面对接下来的人生道路。
  一纸遗嘱,写下财产安排,而包裹在其中的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多元的亲情纽带、复杂的社会关系,也统统被拆开。

  文/片 齐鲁晚报记者 李静 荆新年
  这辈子留下了什么
  当订立遗嘱的咨询材料和“幸福留言”卡片放在张琳(化名)面前时,她突然无法落笔。
  “想立遗嘱和真正立遗嘱那一刻,感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想当然地以为,给儿子写留言的时候会比较平静,但是当我真正要写的时候,思绪万千。”张琳的手攥得很紧。
  作为80后的张琳,是家里的独生女,她正在读初中的孩子是“独二代”。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家庭成员结构在财产分配上比较简单。但张琳做了20年的财务工作,她还是想将自己的“所有”整理清晰。
  一次家长会,成了她真正下定决心去立遗嘱的触点。在家长会上,学校建议孩子与家长之间互相写一封信。原本张琳以为这一封信就像平时的通信一样,结果当她动笔的时候,发现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那一刻觉得,如果哪一天我不在了,对孩子会不会是很大的冲击。”一个妈妈,既不想被忘记,又担心孩子因为记得而悲伤。
  孩子给妈妈的信里写着:“谢谢妈妈对我的照顾,我很爱妈妈。希望妈妈永远陪在我身边。”
  妈妈给孩子的信里写着:“现在妈妈会陪着你,但是有一天妈妈离开你了,希望你能够活出自己的样子。”
  读完信,张琳抱着孩子哭了。张琳说:“他现在可能还看不懂,但是多年以后,再拿出信的时候,也许就能够明白为人父母的感情了。”
  张琳到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事情,丈夫是赞同的,但她没有告诉父母。张琳说,“老人可能对于遗嘱和死亡这些字眼很忌讳,但是年轻人对遗嘱的考虑就比较前卫一点。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年龄大了再考虑身后事。如果真到离开的那一刻,没有遗嘱反而是更遗憾的事情。”
  “我这辈子,除了房、车、银行卡,还留下了什么呢?”立遗嘱的过程中,张琳重新审视自己的前半生。张琳觉得自己这代人赶上了很多社会变革,如今拥有的财富都是一点一点打拼来的。张琳说,“我创造的不仅是财产,还有精神上的很多东西,吃过的亏、上过的当、良好的家风、拼搏的经验。假如有一天我不在了,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财产,更有我们的精神财富。”
  对于财产的分配,张琳的考虑是,“在孩子成年之前,车和房,包括孩子的监护权,由父母管理。”
  做了这些安排以后,张琳又回到日常生活。“假设我明天不在了,我已经把身后事都安排好了,就觉得未来的路可以更大胆地走,活得更加清醒。”
  关于“幸福留言”,张琳已经考虑了一个月,却仍然处在写初稿的阶段。“等我离开时,这封信就会交给我儿子。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看到,当然,越晚看到越好。”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吴悦是中华遗嘱库济南服务中心主任,他见过各式各样的遗嘱。吴悦认为,立遗嘱并不是不吉利的事情,也不是需要忌讳的事情,而是可以更好地传递爱和责任。
  吴悦曾经在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是一名穿越火线的消防员。“我始终在灭火一线工作,见到的生死特别多。很多人没有提前做好安排,就因为意外走了。”吴悦感慨。
  做消防工作26年,吴悦多次立功。2011年,临沂蒙山发生森林大火,吴悦带领100名消防官兵前去支援。到达现场时,他发现山上颜色不对,判断火势变大。原本计划100名消防官兵一路纵队前行,吴悦决定临时改变战术,让队伍迅速旋转90度,与火线平行,快速救火。“100个人在救火,跟1个人在救火,效果可想而知。森林大火是无情的,如果当时没有改变战术,可能会造成人员牺牲。”因为决策有力,吴悦在这次行动中荣立二等功。这并不是他遇到的最危险的经历。吴悦还讲述了很多令人哽咽的故事,“做消防工作,遇到危险是家常便饭”。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吴悦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
  2022年3月21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从2013年成立至今,中华遗嘱库共接受31万余人咨询,已经登记保管22万份遗嘱。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降到68.59岁,年龄趋向年轻化。年轻人订立遗嘱的原因多样,白皮书统计中,超一半人认为“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太遗憾”。
  吴悦拿出身份证大小的证件,上面写着“遗嘱证”。“我也立下了遗嘱,对爱人、父母、孩子都有不同的安排。”吴悦讲得很平静。
遗嘱里的“牵扯”
  从2019年到现在,遗嘱咨询师王足妹已经接待过四五十位来立遗嘱的人。各种各样的家庭结构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最终都能体现在遗嘱中。
  这天,一位中年男士来找王足妹做遗嘱咨询。他告诉王足妹:“我想将自己的财产留给继子。”他离婚后,女儿跟着母亲离开了。他的再婚对象,带着一个男孩改嫁过来。
  男人年纪不大,但身体状况不太好。财产交给继子继承的情况不多见,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王足妹还是多加询问了几句。对方告知:“女儿跟自己早已断了联系,而继子一直在照顾他。我不想亲生女儿以后闹事,所以提前安排。”
  立遗嘱的人各有各的考虑,是遗嘱咨询师无权干预的私事。王足妹会按照专业流程,为对方做好遗嘱登记。
  一份遗嘱,总是“牵扯”着很多人。一旦有所差池,就可能造成亲人反目的情况。
  王足妹曾经为一位“空巢老人”做过遗嘱咨询。老人没有结婚,无儿无女。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四。老人清楚,如果不立遗嘱,他的财产会被兄弟姐妹“雨露均沾”。老人叹气。人生在世,谁来照顾他?百年之后,谁又为他料理后事?
  老人向王足妹坦言,兄弟姐妹跟他年龄相仿,要照顾他是不切实际的。这些年,都是外甥女在帮忙照顾他。老人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留给外甥女,并将这份遗嘱公开在家人面前。他不希望等到自己离开以后,家人因为财产的问题打成一团糟,也不希望外甥女照顾着他反遭指责。
  “这是相互的关系。他给了外甥女意定监护人的身份,可以继承他的财产。而他也有了筹码,可以享受到外甥女的照顾,给他养老送终。”王足妹说。
  “在利益面前,不要考验人性。”在中华遗嘱库工作久了,王足妹见过很多因为遗产争夺的极端事件。
  王足妹也立了遗嘱。“很多来立遗嘱的女性在婚姻关系上缺乏安全感,进行财产分配时就不会考虑到对象,只留给孩子和父母。”但是王足妹在财产分配上还是加上了丈夫的姓名。她说:“不能一刀切,老公会寒心,这样会影响到以后的父子关系。”
  很多时候,遗嘱都会有修改的情况。一种是,继承人去世;另一种是,家庭关系的改变。王足妹说:“最终,自己积累的财富想给到谁,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立遗嘱人的自由。”
最后的嘱托
  立遗嘱的人群在改变,立遗嘱人的观念也在改变。王睿在济南市齐鲁公证处工作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开始用数据对立遗嘱这件事进行分析。
  王睿发现,她接触的立遗嘱人年龄跨度很大,最大年龄是97岁,最小年龄是26岁。年轻人对于立遗嘱的意愿提高,但由于年轻人的财富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以他们立遗嘱的比例有限。中年人立遗嘱的数量每年至少增长一倍以上,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又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压力,想通过遗嘱做出财产安排。而60岁以上的老人在立遗嘱人群中占比最高。王睿说:“像多子女、有矛盾的家庭,老人担心自己去世后财产分配会激化矛盾。这是大部分老人来立遗嘱的一个主要目的。”
  王睿在给一位老人做完遗嘱登记后不久,接到老人孩子的电话,对方询问老人有没有立过遗嘱,内容是怎样的。本着维护老人权益和保密的义务,王睿没有告知对方。原来老人瞒着家人偷偷来立下遗嘱。老人有两个儿子,立遗嘱时考虑的是将财产给照顾他的大儿子。其实在决定立遗嘱之前,老人已经做好了打算,要将自己攒了一辈子的东西留给谁。
  近几年,在王睿接触的案例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成为立遗嘱的主力群体。她分析过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计划生育时适婚适育年龄的夫妻,到现在差不多六七十岁,老人会考虑立遗嘱的情况。另一方面,老人担心孩子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就想将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而排除子女配偶的共有权。”
  看多了错综复杂的故事,王睿看待遗嘱时更加理性。“第一,老人立遗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心意,但还是建议子女首先要孝敬好老人。第二,我们也希望老人不要盲目地立遗嘱,一定要慎重,不要反复变更。再就是,立遗嘱时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在这些最后的嘱托中,王睿也被温暖和感动过。2020年,疫情最严重那阵子,有一家三口一起来做遗嘱咨询。夫妻俩都是大学教授,孩子也在学校当老师。王睿问:“像你们这样比较简单的家庭关系,为什么要立遗嘱呢?”这一家人的答案是:“受益人设定是相互的,万一我们有谁出现什么问题,就不用担心了。这样挺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