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终章,需要更多的呵护

齐鲁晚报     2022年04月07日
    在现代文明社会,人在临终之时理应被更具尊严感、更人性地对待。在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去世,“如何善终”早已是值得,也应当思考的社会问题。

  □齐鲁晚报评论员 孔雨童

  每年的清明时节,我们都会更多地直视这个话题:“死亡”。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这是无一例外的归途。最终那一站,往往伴随着病痛、恐惧、哀伤、别离。然而,当下我们对最后一程“如何走”的关注,其实还远远不够。
  比如“安宁疗护”,就是一个很多人依然陌生的词。当医学意义上的“死刑”宣判,我们习惯性竭尽全力地去抢救,过度手术、化疗,插管,电击……无力的生命那时可能已无法言说痛苦,但痛苦实实在在存在,它的难以承受可能甚至大于死亡本身。于是“安宁疗护”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给患者止痛,给予心理疏导和亲人情感的温暖,使其更安然离去。
  在专注做癌症患者报道的那几年,笔者接触过许多与安宁疗护相关的,也几乎是人人无法回避的真实问题:当大限将至,如何面对这一天?在剩下的日子里,因为病痛和死亡压力带来的精神痛苦谁管?我们该隐瞒病情还是该告诉患者,让他有机会完成心愿?天真无邪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和已走完人生大部分路的老年人,能使其归途尽量遵循安然的方式方法,情感慰藉效果自然不同。
  在现代文明社会,人在临终之时理应被更具尊严感、更人性地对待。在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去世,“如何善终”早已是值得、也应当思考的社会问题。
  但现状昭示着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最新报道,当下中国每年能够得到安宁疗护服务的仅占总人口的0.3%,面对每年新增的300多万癌症患者,中国安宁疗护机构供需量仍然悬殊。
  老龄化社会在加深,希望我们更多地关注到这个话题,举全社会的力量填补这块空缺:安宁疗护病房经营压力的问题,多学科配合机制的问题,人才匮乏的问题,大众对安宁疗护认识和选择的问题,乃至更广泛的死亡教育问题等等。
  在山东,2019年,淄博、聊城、菏泽3市被纳入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市,启动了安宁疗护工作。2020年5月,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启动,确定济南等7个市、枣庄市市中区等14个县(市、区)和山东省肿瘤医院等两所医疗机构为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单位。目前,淄博市、泰安市已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供了政策支持。
  希望我们能实现“善始善终”。我们常常满怀欣喜、希望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也应当创造空间给予每一个生命圆满完结的机会。这是我们及亲人的最后一站,也是文明社会应当给予的呵护照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