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志愿服务2190小时

志愿者李乐乐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齐鲁晚报     2022年04月12日
新区·新城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C03
  红色是初心
最美不过“志愿红”

  4月7日上午,记者在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翰林学府社区的临时办公室门前见到李乐乐时,他正在穿防护服,为了上门给居家隔离的住户服务做准备。
  “穿脱防护服、医用手套也是有技巧的。”在济宁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习三年和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一年的相关经历,让李乐乐比别的志愿者更快地融入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工作。我知道正规的消杀方法,也知道怎么做好防护措施。”不只自己知道,李乐乐还协助其他没有经验的志愿者穿戴好防护用具,组织大家学习培训,高效开展社区防疫志愿服务。
  在前往小区的路上,李乐乐讲起2020年他参与的志愿活动,那时他和其他11名志愿者在各个社区做消杀工作。无数个清晨和夜晚,空荡荡的街上,只有他们在挥洒着消毒水和汗水,门内是非必要不外出的万家灯火,门外是逆流而上的“志愿红色”,这道门阻隔不住是隽永的脉脉温情和严防死守的必胜决心。
  “现在的条件可比那会儿好太多了,防护服、面罩、口罩、手套这样的防护物资都管够,只要咱工作做得好,肯定能战胜疫情。”敲响了居家隔离的李女士家门,李乐乐细心安抚其情绪,“别有什么心理压力,垃圾往门口一搁会有人帮你们清理的。”
  这些只是他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冰山一角。协助门岗检查健康码和行程卡、测温、爬楼派发出入卡、登记核酸检测信息、摸排信息、维持社区秩序等等,“咱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李乐乐骄傲地说,“我身体好,能干得动。”当天打电话联系他的是翰林学府的张方海书记,所以他就来这里帮忙,每一天都不固定,做的事情也既多又杂。“但他从来都不喊累,是个很靠谱的大好人。”张书记这样评价他。
善良是本色
能帮一点是一点

  2015年,热衷公益的李乐乐经人介绍加入了同路爱心服务中心,在这里开启了他助人为乐的人生。7年来,他帮扶贫困、志愿敬老、参与防疫、捐款捐物,在他手机里记录的志愿项目累计25个、志愿时长共有2190小时之多。
  可能淋过雨的人都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李乐乐也经历过苦日子,他也曾为生计奔波过,在工地搬砖累到裹着大衣睡在冬天的寒风中,他那一双指节粗大饱经沧桑的手已经说尽了过往,他也曾在长夜痛哭过,但又期待黎明。“我现在条件好点了,就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
  做志愿活动这么多年来,他和他的组织帮扶过的人不计其数,上至耄耋,下至孩童,听到过无数感激的话语,触动李乐乐最深的当属嘉祥县纸坊镇狼牙村的吕梦丽。2019年,同路爱心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来到狼牙村帮扶,这个上初中的小女孩跟着84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在和当地村委了解情况后,李乐乐一行人登门拜访,说明想要资助女孩上学的来意。“做公益得有责任心,不能把钱甩给人家就完了,得一年到家里三四次跟踪最新的情况。”去年9月,吕梦丽以530分的成绩考入了嘉祥一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李乐乐高兴得不得了。“孩子争气!想到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特别骄傲。”
  谈到孩子,李乐乐也有儿有女,“我爸妈从小就言传身教,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我希望自己也可以给孩子们做个榜样。”他的妻子也支持他的志愿者事业,甚至拿出自家诊所里的医疗物品用作公用。正如他的志愿者同事赵玉洁所评价的那样“是一个克己奉公的人”。
  李乐乐和他的“同路人”如今都投身于防疫志愿服务中,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年龄不一,性别不同。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竭尽自己的力量,拨开乌云。配戴口罩、身穿防护服的他们,让人看不清面庞,但我们能从“志愿红”中感受到他们用热情的心熨帖着每一个人。也正是因为他们,才让我们始终相信,待来年下一春,雾霾散去,定会有新的温暖,不断延续。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浩然 见习记者 胡韵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红色马甲,就像是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无私的关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35岁的李乐乐就是其中的一员,来自济宁市同路爱心服务中心的他毕业于卫生学校,曾打过工、创过业、扶过贫、助过孤,投身于公益事业7年,累计参加志愿项目25个、志愿时长2190小时。社区疫情防控,使他与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更加密不可分。
  工作中的李乐乐。
  扫码看视频。
“唠嗑团”变防疫“娘子军” 许庄街道高校生活园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社区“唠嗑团”
为居民送货上门

  4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太白湖新区高校生活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晓霜的办公室,她正忙碌着整理表格、接打电话、安排防疫任务。“这间办公室是临时改建的,为了工作方便。”太白湖新区高校生活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晓霜告诉记者,工作方便了,上厕所却不方便了,在最忙的全员核酸检测时间段,社区工作人员连水都不敢多喝。
  在疫情防控以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比较平和,各项各类报表,各个部门的工作协作,与居民沟通、网格走访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社区“红色物业”志愿服务下组建了“唠嗑团”,其成员包括8名高校生活园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员和11名物业人员,除了陪老年人唠嗑、打扫室内卫生、日常维修外,还会帮助老人量血压,对一些高龄老人,提供日常采买并送货上门的服务。“唠嗑团”就变成了防疫小分队,之前在唠嗑中培养出来的工作默契让居委会和物业通力合作、全力抗疫。
  “唠嗑团”的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她们在这个岗位上奉献自己,是当之无愧的防疫“娘子军”,其中还有一名叫尚肖华的居委会妇联成员,怀孕3个多月仍坚守在一线采集信息。
红色物业服务
居民生活更舒心

  防疫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也离不开群众的配合,在“唠嗑团”时期社区服务工作就得到了一众居民的认可。高校生活园被调侃为养老社区,刘晓霜带头开展的“红色物业”志愿服务工作以敬老爱老为切口,打破了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一座“你予我帮助,我回以理解”的温暖桥梁。
  “我们社区的氛围很好,靠的就是沟通,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劝导,让所有人明白疫情的具体情况,一遍一遍地去讲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刘晓霜告诉记者。
  “刘书记一声令下,我们物业指哪儿打哪儿。”高校生活园社区的物业项目经理洪波说,“我们就是劲儿往一处使,只要安排了具体工作,就一丝不苟地完成。”目前高校生活园是由党支部统筹防疫工作,居委会负责采集和整理信息,物业负责守好大门、宣传防疫要点。
  35岁的刘晓霜不仅是社区党支部书记还是妻子、更是5岁女儿的妈妈。“我现在都不敢回家了,一回到家女儿就抱着我的腿哭,不让我走。”她告诉记者,“女儿很懂事,最近真是没时间陪她。”
  社区工作琐碎繁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工作者们既做到了严谨认真地保证居民的安全,又用温柔的话语去与居民沟通,替居民着想,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但足以使我们于平凡中看见伟大。
  文/图 本报记者 孔贤 见习记者 胡韵涵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阵地,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太白湖新区高校生活园社区的“红色物业”志愿服务,就在打下群众基础的前提下交出了一份令2274户居民满意的社区防疫答卷。
  为居民扫码测温。
  扫码看视频。
扫码下载齐鲁壹点 找记者 上壹点
编辑:孔媛媛 组版:曾彦红 校对:陈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