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当前疫情仍在高位运行,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快制快,尽快阻断社会面传播

齐鲁晚报     2022年04月13日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要以快制快,加快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建设、感染者收治,尽快阻断社会面传播。要强化风险管控,快速筛查,找出潜在传染源,及时转运隔离。要切实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购药需求,积极帮助排忧解难。

  防控正处于
关键紧要时期

  米锋介绍,4月11日0至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5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295例。
  新增治愈出院本土病例1641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520例。其中,上海新增治愈出院本土病例273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80例。自2月26日以来,上海市累计治愈出院本土病例986例,累计解除医学观察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873例。
  米锋指出,当前,疫情仍在高位运行,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防控正处于关键紧要时期。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坚定信心,更加坚决果断,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米锋表示,要始终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特别是加快推进老年人接种。截至4月11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32.8万剂次,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2亿4492.3万人。
  米锋透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从全国16个省份调派医务人员4万余名和每日238万管核酸检测的能力支援上海,和上海的医务人员一起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等工作。
“动态清零”
是现阶段抗疫最佳选择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有的人认为,我们其实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间选择第三条道路,就是允许病毒在低水平流行,请问这种看法有没有可行性?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新冠的防控策略方面,我们一直在探索并根据防控工作进展以及我们对新冠的更新认识不断地完善。“动态清零”最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尽一切可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吴尊友指出,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应该都希望通过有效防控措施的落实及时控制疫情、减少疫情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威胁。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这些措施包括限制人员的流动,以及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手卫生、通风等。这些措施的落实,需要强有力的协调,而且全国一盘棋,同时需要老百姓的配合支持。在很多国家,要把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以物理隔离方式的综合处置应用好,实现清零,还是非常困难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做不到或者长期坚持的话就非常困难。随着疫苗的研制成功和大规模的广泛接种,人群当中对新冠的保护力得到了提高,疫苗在预防感染和预防重症、减少死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躺平’实际上是其他国家无奈的选择,在经过多种尝试以后,寻找不到一种理想的控制新冠的策略,于是干脆就‘躺平’。”吴尊友称,所谓的“躺平”,也就是说除了加强疫苗接种以外,其他的防控措施就不再去强调或者干脆不做了。有些国家“躺平”以后,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这时这些国家又往回缩了缩,又收紧了防控策略,把其他防控措施又加进去了。
  吴尊友强调,我国两年多的防控实践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实际,而且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新冠疫情的一个最佳选择。
没有证据证明
飞絮中吸附新冠病毒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多地在溯源里面发现确诊病例和阳性物品有过接触,请问专家,奥密克戎物传人的概率有多大?
  对此,吴尊友称,新冠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第一,污染量的大小。第二,环境当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紫外线灯情况。一般来说,物体表面污染造成人感染的风险是比较小的,但是如果我们反复多次接触,又不注意手卫生,不注意个人防护,风险就会明显加大。所以我们对从事室外冷链以及室外货运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感染者。
  此外,吴尊友表示,根据现有的研究,没有证据证明飞絮中吸附有新冠病毒,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关于飞絮造成感染的报道。一般来说,新冠病毒不会以游离的病毒方式从感染者直接传播给健康人。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