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世界一流绿色地铁建设

飞轮储能、光伏发电设备相继投用,青岛地铁积极减碳

齐鲁晚报     2022年04月13日
  轨道交通行业全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轮储能装置在青岛地铁3号线投入使用;我国北方装机容量最大的地铁光伏发电项目在青岛地铁13号线并网发电……11日,青岛地铁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青岛地铁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地铁取得新成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飞轮储能打破垄断
减少牵引能耗15%

  青岛地铁3号线的飞轮储能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飞轮储能装置。2021年,青岛地铁与湖北东湖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优势,在以飞轮储能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节能降碳技术领域进行联合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湖北东湖实验室教授赵经成介绍,两台飞轮储能装置投用后,预计年节电约50万度,30年寿命周期可节电1500万度,节省电费约1065万元。如果全面推动飞轮储能装置的推广应用,可实现牵引能耗节约15%,线网每年可节电5000万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未来,青岛地铁全面推广“飞轮+逆变”复合储能、永磁牵引等方案后,可降低线路牵引能耗30%以上,将有力推动青岛地铁乃至整个轨道交通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场站用上光伏发电
一年减碳3290吨

  青岛地铁13号线场段面积大、高架站居多,成为青岛地铁首条应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线路。古镇口车辆基地、董家口停车场、董家口火车站、凤凰山路站四处场站的光伏发点总装机容量3兆瓦,所发电量将首先被用到场段的生产、生活用电。董家口火车站和凤凰山路站将车站屋顶传统玻璃构件替换为新型光伏组件,是全国第一批“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车站,具有整体性好、美观性强、开发成本低的显著特点。
  青岛地铁西海岸建设分公司总经理刘泉维说,经估算,青岛地铁光伏发电项目的落地,每年可为青岛地铁13号线提供约330万度的清洁电力供应,年均节约标准煤约108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90吨,年节约电费234万元,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地铁行业内,该项目装机容量排名全国第三、北方第一。
建设绿色地铁
锚定世界一流

  青岛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君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青岛地铁绿色发展秉持“1433”发展规划,即锚定“建成世界一流绿色地铁,实现节电30%,降碳40%”的双碳目标,统筹“安全与节能、效率与节能、服务与节能、投资与节能”四大关系,并坚持创新驱动、智慧赋能,以清洁能源为方向,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按照“新线全面建设应用、既有线改造升级和产业化”三大路径,逐步推进城轨绿色发展。
  青岛地铁总体构建出供能、配能、储能、用能、管能“五维一体”的能源管控架构。近年来,青岛地铁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锚定“建成世界一流绿色地铁,实现节电30%,降碳40%”的双碳目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智慧赋能,取得多项节能降碳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