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下围裙穿上隔离衣当起社区志愿者

“炸串哥”有了新身份

齐鲁晚报     2022年05月01日
  在社区核酸检测现场,“炸串哥”傅勇提醒大家保持距离。
  出摊用的围裙已经一个月没穿了,傅勇换上了隔离衣。站在济南盛福花园社区核酸检测队伍旁边,他拿着大喇叭,喇叭里反复地响起:“大家注意间隔一米。”
  “哎,这不是夜市的‘炸串哥’吗?”傅勇闻声回头爽朗一笑,“是我!”

  文/片 记者 夏侯凤超

“想干点事儿”
  4月29日是傅勇成为社区志愿者的第六天。下午5点开始社区核酸检测,他不到4点就到了。像往常一样,隔离用的墩子、桌子、医护物品,他和其他几位志愿者都要提前准备妥当。
  在“志愿者”这个身份之前,傅勇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呼——“炸串哥”。36岁的他,在家门口的便民早夜市干炸串干了十几年。绿油油的卷心菜一定要挑外皮没有破损的,冰箱里的鸡柳也必须得是新鲜的,油稍微冒泡了是炸串最好的火候,等到火腿炸得金灿灿的,就可以出锅了。傅勇对炸串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他炸的串,家里人爱吃,附近的居民也爱吃。
  一个月前,疫情让小摊按下了暂停键。原来在便民早夜市炸串、臭豆腐、铁板鱿鱼摊子前排队的人们,纷纷出现在了核酸检测的队伍中。平时一天到晚忙得滴溜转的傅勇,一下子有了难得的空闲。一天、两天、一星期、一个月,在等待重新开摊的日子里,傅勇开始琢磨着干点事儿。
  “社区需要疫情防控志愿者,大家有愿意报名的吗?”一天,傅勇所在的盛福花园早夜市的摊主群里,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报名。”傅勇赶紧在下方回复。他看到,群里的回复越来越多,隔壁的铁板鱿鱼大哥、对面的烤面筋摊主、自己经常光顾的菜摊的伙计、卖头饰发卡的兄弟……纷纷在下面回应。
  “在家里没啥事儿干,不如出来给大家干点事儿呢。”在核酸检测现场,忙活着搬东西的傅勇说。
  快到核酸检测的时间了,傅勇拿起大喇叭,坐在社区人员驾驶的电动车后座上,穿梭在居民楼之间呼喊,“居民朋友们,下来做核酸了。”他们有着先天的优势,十几年做买卖练成的大嗓门儿,从“炸串、炸串”的吆喝声,换成了“下楼做核酸”的温暖提醒。
  在“台词”的转换中,“炸串哥”也在完成着作为志愿者的转变。
盼着重新出摊
  “老师儿,您是10号楼的,得在前面那个小广场做核酸,走错地方啦!”这也是他们的另一个优势——认人。
  盛福花园早夜市就在小区门口,十几年的光景,“炸串哥”“鱿鱼哥”“面筋哥”们,也都成了市民熟悉的面孔,这些常来常往的市民,也都印在了他们的脑子里,“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十几年了,街坊邻居都认识了”。
  做志愿者看着是个简单的活儿,但也会遇到不少突发情况。碰到年龄大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来,傅勇会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块儿告诉他们可以上门做核酸检测,有不知道该在哪个广场做检测的,傅勇会热心地带着他们过去……
  “什么时候开摊啊?都馋你这一口了!”排队的过程中,有居民认出了换了行头的“面筋哥”。“我们也盼着这一天呢!”“面筋哥”刘方杰爽朗地说。
  采访接近尾声,傅勇大声喊住记者,“下次你来的时候,炸串、面筋、鱿鱼给你安排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