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数”,“学”无止境

——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数学教研室团队

齐鲁晚报     2022年05月01日
T04
专题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文/图 记者 褚思雨 孔贤
  “精计算,巧解生活方程;巧设计,细绘人生图像”,这正是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数学教师的真实写照。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数学教研室是一支不断进取、相互协作、团结向上、敬业乐群的优秀团队,组内现有教师24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研究生10人。全体教师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课堂,积极进行课改、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教研成绩。
  多措并举
专业助推教师成长

  对青年教师武岩岩来说,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数学教研室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成为一名教师是我的职业理想,进入附高成为数学教研组的一员则是我最大的荣幸。”她坦言,数学教研室不仅有着系统、浓厚的业务氛围,大家更是互相帮助,共同提升,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困惑,而在数学教研室内,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每周固定开展的集体活动,也是我们期待的‘大集备’的时间。”武岩岩所说的“大集备”是数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组内所有教师每周一次的“充电时间”。骨干教师不仅会组织听青年教师的课和评课,还会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思路和方法,为教师们的业务提升提供强大的助力。
  “新入职教师要上汇报课,青年教师要上展示课,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其他教师则经历二次成长。”说到“课”的话题,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李冬梅侃侃而谈。她认为,正是通过这一堂堂“课”,组内老教师言传身教,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青年教师程莉莉山东省同课异构比赛活动一等奖、济宁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郭海杰济宁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数学组的集体备课制度,不仅限于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月一次的大教研,而是随时随地,每一天都在进行。上午第一节课前,下午的第一节课,有时甚至是短暂的课间,都是教师们讨论交流的时间。”李冬梅告诉记者,数学教研室始终将课堂教学与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创新相结合,以老带新、以研促教,每位教师都经历了从“理论指导”到“示范引路”、从“课堂实践”到“自我反思”、从“研讨交流”到“总结提高”的学习过程,有效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专业水平。
创新务实
让学生们爱上数学

  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活力,让学生在体验中、问题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探索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目前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数学教研室团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多项创新,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数学。
  “放慢教学节奏,复杂知识简单化,给学生‘悟’的时间;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建立起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务处主任何建喜这样说。他是一名扎根一线的数学老师,从教近30年,曾获济宁市优秀教师、济宁市师德模范、济宁市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引领下,数学老师们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让学生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李冬梅介绍,在新高考改革、新课标要求的指导下,教研室以“案例分析、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示范、教学理论学习”为学科教研的主要平台,注重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推理的能力、模型的语言。
  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和推广“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高中数学教研,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深度“磨课”。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引导,探索新的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学生主动发展和在教学、课程改革中共同成长。“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李冬梅说。
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优秀班主任王身林
  文/图 记者 褚思雨 孔贤
  早出晚归靠在班级
为了学生倾其所有

  很多人的工作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王身林则是“顶着星星上班,带着月亮下班”,白天夜晚"两头黑"。作为高三班主任,王身林几乎将家搬到了学校,早上6点30分之前到校,晚上10点之后才回家。
  “高三太重要了,所以我们高三班主任都坚持‘靠班’,不为别的,就为能够离孩子近一些,只有看着他们,我的心才觉得踏实。”自2003年大学毕业后,王身林就踏上了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从那一刻起,他的心就和学生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非常神圣,也非常严肃,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渴望未来的眼睛,你不能允许自己犯任何一点错误。”作为一名骨干教师,王身林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而在交谈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学生,在他看来,教师的一切都属于学生,只要为了学生好,老师就没有理由不倾其所有。
  作为化学课的专业教师,王身林从不囿于现状。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长期积累的教学案例正在整理成册。他也非常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结构合理、内容简明、图文并茂。他在教学上不断摸索,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为学校高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讲台上,王身林非常讲究课堂艺术,上课充满激情、语言沉稳严谨,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严谨和谐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们都说在他的课堂上,思维活起来了,每节课学得放松又高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指导的两名学生在去年第35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山东赛区考试中斩获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善于捕捉细微变化
谈心交流激发潜能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班级的卫生、纪律,学生的行为、生活……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学生的性格差异又很大,唯有一个良好的集体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进来,班主任的责任就是要给他们搭建好这个团队。”王身林说,目前高三的复习进入冲刺阶段,关键是要调整好状态和节奏,克服疲沓状态,鼓劲加油。“这时候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变化,学会‘熬鸡汤’。”
  “话是开心的钥匙”。王身林说,谈心交流激发潜能。面上谈,开好班会;个别谈,抓住机会有针对性地谈。通过谈话让学生震动、激动、感动。如何让谈话入脑入心?把握好三个点——出发点:对学生的爱;切入点:学生的关注点或敏感区;落脚点: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成功信念。
  他告诉记者,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处于年级前50名左右,但在上月的摸底考试中成绩急剧下滑,整个人垂头丧气,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王身林有意识地经常找她谈心聊天。如今,这个学生逐渐恢复了自信,融入班集体中去,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像这样的事例,在王身林15年的班主任经历中几乎年年都有。多年班主任的经历让他感受深刻: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要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自卑的巨石,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
  谈起做班主任的多年心得,王身林认为,高中三年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年华。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要把教学和班级管理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当成必须要做好的事,时时放在心上,处处留心琢磨。让学生在健康、公平、充满爱心的环境下成长、成才,这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
  三尺讲台,承载着他18年青春。作为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年级副主任、化学教师,王身林已连续15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先后荣获校优秀班主任,济宁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先后获得校、市、省级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高三的这一年不仅是对高三学生的考验,对于高三班主任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关。“作为一名高三班主任,我一定要陪同学们拼到最后,使出‘十八般武艺’,直到胜利!”王身林说。
扫码下载齐鲁壹点 找记者 上壹点
编辑:姬生辉 组版:李腾 校对:胡韵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