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育桃李,感受济宁七中的青春力量

争当红烛榜样,诠释责任担当

齐鲁晚报     2022年05月01日
T07
专题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记者 褚思雨 孔贤

  济宁市第七中学建校于2013年,是济宁城区又一所新崛起的高标准学校。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是这所学校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师团队最真实的写照。目前,学校共有118位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5岁,他们立足三尺讲台,勤勤恳恳,尽职担当,在平凡的教育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临近五四青年节,本报采访了4位教师代表,感受济宁七中的青春力量。
体育教师田位旭  创新体育教学  感受运动快乐
数学教师丁丽  倡导赏识教育  让数学课堂变“可爱”
  生于1990年的田位旭年纪不大,却有着9年的从教经历。2013年至今,他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成长为率领学校体育项目摘金夺银的中流砥柱,并始终如一地挚爱着这片碧绿色操场,“我喜欢做一名体育教师,最喜欢看到孩子活力张扬的面貌。”
  田位旭说,尽管在大学时期自己便已对校园体育教育工作有所了解,可当他真正面对一个个对体育课堂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学生时,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其实,主要还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足以教好这些学生。”回忆起最初的时刻,田位旭笑着说,万一教得不好,那岂不是误人子弟了?好在,领导们的关怀、同事们的支持以及学生们的肯定,让他一点一点地适应了体育教师的角色。如今,担任学校综合学科教研组组长的他,与同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等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达到科学、高效锻炼身体的目的。
  这两年,田位旭还有一个新身份:从只承担教学任务的副科教师转型到需要统管全班大小事务的班主任。在感受到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他开始发挥自己的“副科优势”来破解困局。“相比文化科教师,我的空余时间更多一些。而体育教师这个身份,也让学生和班主任少了距离感。”田位旭笑着说,他班上学生就很愿意和他交流,班级氛围十分融洽。
  “其实,体育与智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运动过程中,简单的动作重复做、重复的动作认真做,就能取得进步达到目标,在学习上也一样。”在田位旭看来,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能磨炼孩子意志,帮助孩子塑造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性格。“也许我辅导过的多数学生都不会因为练体育而直接改变命运,但我依然坚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田位旭说,“我现在更想做的是把运动的快乐传递出去。”
  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并不是一门“可爱”的学科。因此,如何将数学中枯燥的定理、不变的公式、乏味的计算在自己的课堂中变得“平易近人”,是济宁市第七中学数学教师、初四数学备课组长丁丽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在丁丽的课堂上,她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合,改变了讲知识、记知识的传统课堂,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有话可说。例如,动点问题、折叠问题、复杂图形等教学知识点,她习惯借助几何画板呈现图形,让学生对图形有直观感知和亲身体验,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课堂效率,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
  “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担任初四年级班主任期间,丁丽倡导赏识性教育,努力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坚持坐班管理,在教室批改作业、写教案、备课;利用课间点滴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保证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班级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学习的队伍,“一匹匹黑马”脱颖而出,潘永超同学从班级二十多名飞奔到第六名,魏谭郦同学从十几名跃进前三甲……和谐、上进的氛围,在班里蔚然成风。
  在正常教学的同时,丁丽也逐渐在数学教学方面有所建树,所带班级总分位居年级前列,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撰写并发表论文两篇,多次参与市、区级课题并顺利结题。先后获得“任城区教书育人楷模”“济宁市家访先进个人”“任城区教学先进个人”“任城区优质课一等奖”“任城区教学能手”“阜桥街道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英语教师王之箬  在情境体验中  让课堂“活”起来
地理教师高秀  发现学生闪光点  做学生知心朋友
  从容淡然,说话语气温和,这是济宁市第七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王之箬给人的第一印象。心思细腻、做事颇为认真的她已任教17个年头。
  英语不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可以沟通世界的技能。王之箬深知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孩子们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她注重学生英语课堂的感悟与体验,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们自如地表达、交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只有课堂‘活泼’了,学生才愿意去学,这堂课的效率才会更高。而情境式体验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王之箬说道。
  这学期,王之箬教初四年级英语,因材施教、分层辅导是她的教学原则。“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成绩好些的同学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成绩中等的则帮助他们综合解决困难点。”王之箬说,不论学习成绩好中差,她都会给学生一个平台,既不会因成绩差而轻易否定一个学生,也不因成绩好而美化一个学生。对犯了错的学生,她在真诚的批评和鼓励中给他们一种“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
  “母亲曾说过,作为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正是受母亲的影响,王之箬大学毕业后就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望着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优秀的教师。从教17年,她先后荣获“省优质课执教者”“教学能手”“研修先进个人”“千分制模范标兵”等荣誉。
  “教师的爱应是一种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的爱。”17年的真心守护,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回顾来时路,王之箬说,选择教育,自己无怨无悔。
  今年是济宁市第七中学成立的第九年,也是高秀来到学校的第九年。这些年,七中历经筚路蓝缕的1.0创校时期,到励精图治的2.0提升时期,再到一主两翼的3.0增效时期三个阶段。于她个人而言,其个人成长也可以用这三个阶段来形容。
  “刚参加工作的前三年,我没有任何的教学基础,在校领导的支持帮助下,通过校级公开课、教师论坛、青蓝工程等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在适应教学工作后,积极参与区级公开课、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等活动,使自己快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如今,担任初一年级组组长、地理学科组长的高秀,曾多次执教区级公开课,荣获区教学能手、教学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长和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多次参与市级课题和区级课题。她也正式跨入了提质增效阶段,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名师的方向进行努力。
  “严厉与和蔼并存。”自从做了班主任,高秀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个孩子就像一颗种子,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有的甚至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高秀一直把学生当孩子,努力融入他们的生活,体会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她经常会利用课间或中午休息时间,走进教室,与孩子们“亲密接触”:说几句鼓励性的话语,或与他们拉拉家常。
  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班里曾经有个“个性”女孩,上课不听课、爱睡觉,敢和男同学打架,她从情感入手,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好的表现,就发动同学们都鼓掌鼓励,慢慢地,这名个性女孩被感化。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盏灯,需要有足够的光和热,在适时的时候将它捂热、点亮,然后升腾成火焰,绽放出光芒。而我们每一位教师,就是那个怀揣火种的点灯人。”高秀说,这火焰将照亮孩子成长道路上每一个足迹,同时也将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
扫码下载齐鲁壹点 找记者 上壹点
编辑:姬生辉 组版:李腾 校对:陈睿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