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农民画,绘美人间

齐鲁晚报     2022年05月05日
  日照农民画走进课堂
  ◥大篷歌
  ▼丰收场
  日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有古老文明象征的尧王城、东海峪、莒国古城遗址。丰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风情,孕育了五彩缤纷的黑陶、绘画、剪纸、剌绣、雕刻等民间艺术。日照农民画,就是根植在这块文化沃土上绽放的。
  □邓撰相 
 
反映了日照农民
丰富多彩的生活

  日照农民画创作始自上世纪50年代,当时日照文化馆不断组织一些农村绘画骨干,创作一些壁画从事宣传活动,继而发现与培养了一些农民画作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创作队伍发展到600多人,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有了空前的提高。  
  1980年先后有20多幅作品被多家报刊刊登,并著文给予高度评价。1983年有22件作品参加了“山东省农民画展”,其中有3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农民画展。傅承玉创作的《丰收场上》和庄殿龙创作的《建设中的石臼港》荣获二等奖。1985年,山东省第一家农民画协会“日照农民画家协会”成立。1986年应山东工艺美术学会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邀请,日照农民画在济南展出。1987年5月,日照农民画登上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在此作了专题展出,受到了观众与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中国美协原副主席、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欣喜地题词赞美日照农民画为“沂蒙山花”,时任《人民画报》社社长的邢雁题词赞美它“绘美人间”。著名画家阿老称赞日照农民画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刚接触这些作品,很难让人想到是平日里看似笨手笨脚、与艺术不沾边的农民、渔民创作出来的!是他们在劳作之余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见闻与感受,用质朴、新颖的手法创作的绘画作品,因此,作品冠以“日照农民画”。由于作者是生活在日照农村的农民,其天性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日照山水、乡俗乡韵、春耕秋收、打井修渠、养鸡养鸭、海上捕鱼、休闲娱乐等生活与劳作场面,都是他们描绘的题材。作品反映了日照农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绽放着泥土的芬芳,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在表现形式上,日照农民画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吸收融合了汉代画像、民间抹画、木版年画、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特点,并将其传承与发展,使作品构图饱满丰富、多而不乱。他们不讲透视、不重比例,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画面具有浪漫稚拙、积极明快的风格,及独特的装饰美与形式美。在用色上,他们大胆使用红、绿、黄、蓝等纯色,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刺眼,颜色单纯而不单调,呈现出清新、明快、和谐的艺术效果。
  农民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使农民画作品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乡土味。宋全国的《晒粮》表现的是丰收场上农民翻晒五谷杂粮的场面,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地面涂以黑色,粮食为红色和黄色,以此表现粮食金子般的珍贵。傅成峰的《大篷歌》,则画了众渔民推动绞车升起大篷的场面。酱红色的大篷占了半个画面,周围是蔚蓝的大海与如花的海浪、众多飞翔的白色海鸥,中间是推动绞车的渔民。显示出渔民们兴高采烈地升起大篷,即将出海捕鱼的热闹场面。他们的作品总是画得很满。问其原因,他们说,“我们画画和种地一样,不愿意浪费每一寸土地。”他们就这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画,不受任何约束,堪称农民自己心中的艺术。
  日照美术馆原馆长丁万里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日照农民画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不同于金山农民画的‘小桥流水’,也不同于户县农民画的‘高原大川与威风锣鼓’。蓝天碧海、日照风情、渔家生活成就了日照农民画的基本风骨。它既保持了民族的艺术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时代性”。
中国现代
民间绘画之乡

  1988年,“中国首届农民画画展”中,日照农民画作者黄奎军的《斗鸡》获二等奖,傅承峰的《大篷歌》获三等奖,丁新华的《日照石臼港》、傅承玉的《养鸽》、马玉琴的《窑货摊》、宋全国的《闹春牛》获预选奖,获奖数量占全省一半。
  是年2月,文化部命名日照市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日照成为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的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2006年4月10日,日照农民画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5月6日,日照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农民画的机构“山东日照农民画研究院”,接受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和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的业务指导。现在,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美术创作队伍,有业余作者600余人,作品总量达5000余件。他们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等省以上2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50多件。
  2019年6月21日,迎世博盛会展城乡风采——中国农民画原创作品大赛在上海举行。日照农民画作者庄乾新与卜玉美创作的《春天来了》和《收网号子》两幅作品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并在世博会中国馆展出。据了解,日照农民画是唯一进入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山东民间艺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照农民画创作出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33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先后赴新加坡、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墨西哥、马来西亚、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观众的好评。中法文化年期间,日照农民画作为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间的绘画艺术赴法国举办“中国·日照农民画展”,并签订在法国三年巡展协议。
  日照农民画取得如此成就,日照文化馆的美术创作人员功不可没,他们致力于农民画的辅导工作,成绩斐然,其中安茂让、李绪国、丁万里先后被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优秀辅导员”“全国农民画先进工作者”称号。
  此外,日照市美术馆还创新日照农民画人才培养机制,与日照市实验小学联合设立日照瑰宝——农民画欣赏课,被省市教育部门立项为教研课题;与岚山区教育部门联合编写了日照农民画教学课程,尝试农民画走进课堂。努力推动日照农民画民间艺术的普及,为日照农民画的发展培育人才。《日照农民画走进中小学课堂》被评为2010年全国美术发展扶持计划14个优秀公共推广项目之一。 
从农民画
到农民画绣

  为了使农民画市场化、产业化,从而将其推向更高层次,一方面按照“传承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把日照打造成全国“农民画的研究中心、创作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和营销中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画创作队伍素质,创作出更多精品;另一方面,他们将农民画与旅游“联姻”,引导与推动农民画由文化品牌到文化产业的转变,在创作农民画的同时,开发农民画衍生品。
  所谓农民画衍生品,是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针为笔将农民画绣到布或丝织品上,用其做成纱巾、披肩或抱枕等生活用品,称之为“农民画绣”。或将其刻在笔筒、挂盘等办公礼品、家居产品上,使其既延续了农民画充满乡土气息、色彩艳丽、构图夸张的特点,又融合了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两方面优势,让日照农民画从单一的艺术欣赏品,转化为日用生活消费品,走进千家万户。个性鲜明的农民画不再只是挂在墙面上的一幅幅画作,而是真正地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了实用价值。
  该产品一经出现,就广受人们的喜爱。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来自日照的农民画绣作者安百华的作品成为展区的新亮点,人们争相购买,一天的销售额就七八千元。2008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日照农民画及其衍生品,被评选为“候选国礼”和“中国工艺美术金奖”。2010年2月,《采茶女》《丰收西瓜》被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收藏。
  是年10月,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24届-26届年会上,《采茶女》《丰收西瓜》又荣获“乡土奖”两项银奖。赵家乐的《喜盈门》分别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9月荣获“山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大赛金奖”和“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当年12月,该作品又荣获山东省首届外事礼品展特等奖,入选山东省外事礼品库,并推荐为国礼。
  作为日照农民画绣的创始人,赵家乐被评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为使农民画绣上档次、上规模,赵家乐创办了日照锦丽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在,经赵家乐父女的不断努力,农民画绣形成一条产业链,已开发生产出10多款、100多个品种文化内涵丰富、创意含量高、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推上市场后深受欢迎,表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赵家乐与女儿赵洁以西藏的唐卡技术,用西藏天然矿石绿松石和玉石,以纯金银的丝线构图,绣制出高端农民画衍生品金镶玉《盼》,市场价高达10万元。
  现在,日照农民画院已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他们在省市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按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运作”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日照农民画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对日照农民画产业化发展作出了更加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