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动能转换背后的山东创新“撒手锏”

齐鲁晚报     2022年06月02日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山东强力保障、不断加码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投入,探索推动从创新投入、成果产出到产业增效的良性互动。今年,山东更是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放在“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的首位。2017年以来,山东11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6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两次被国务院认定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效明显省份。

  记者 王赟

科研投入连年增长
创新效能持续攀升

  2019—2020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每年都达到了120亿元;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增长10%,达到了132亿元。2022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增长10%,达到145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
  2020年,我省出台《关于推进省级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通过整合集中管理,当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中用于四个重大创新领域的资金量达到113亿元,占比94%。
  由于支持创新力度大、创新发展效果好,2020年我省首次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省份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
  2021年省级15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已近半数。大力实施企业研发后补助、“小升高”奖励等引导性政策,推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9.2%,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新增5500余家,年度新增数量达到历史之最;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9个,位居全国前列。
山东高标准贯彻
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近五年,全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增加15.2%和19.2%;3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突破关键技术391项;依托356家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研究的创新链。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就利用这种创新机制,不久前突破了658公里的远距离量子信号传输,这种信号无法被窃听和计算破解,能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通信领域。
  仅2021年,山东就取得了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下线、燃料电池智能雪蜡车亮相冬奥会、3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等一批标志性成果,顺利承接科技部“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是全国首批唯一示范省份。
  科创平台的搭建,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五年来,山东科技部门持续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改革,4.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564亿元。目前,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8家试点单位被赋予长期使用权60项、所有权29项。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培育最优创新生态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培育全国最优的创新生态。2021年,山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64.92亿元,同比增长31.27%。
  2021年2月,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发布《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创新引领作用突出,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超过40%,研发人员占全省比重接近50%,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超过6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比重达到60.83%。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东营、济宁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为59.45%,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比重超过60%,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达到52%,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比重超过80%。
  山东“1313”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快布局,目前已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60家。“国字号”平台建设加速推进,2021年,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达到2家,并列全国第一;成功争创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数量并列全国第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