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才华来自对世间美的关心与欣赏

齐鲁晚报     2022年06月11日
  《蒋勋说红楼梦》 蒋勋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出来之后便迅速冲上热搜,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当数全国甲卷中以《红楼梦》的一个片段为材料引出的作文题。作文题目中所提到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内容,这也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回。这一回中,为了迎接女儿贾元春省亲,贾府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园林,而这个新建的园林,恰好成了贾政对贾宝玉的一次“试才”。
  蒋勋在《蒋勋说红楼梦》一书中对“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进行了详细解读,认为宝玉在对答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片天地来自他对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美的关心与欣赏。”
  □蒋勋

  贾政这一天带着宝玉去游园了,你可以看到他们题咏山水,行走于园林之间,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格局。
  他们到的第一个景点,有一块“镜面白石”,就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有人说“赛香炉”,因为古代很有名的风景之一就是庐山,庐山有一个形状很像香炉的山峰,叫香炉峰。也有人说叫“小终南”,“终南”是指终南山,传说是当时修道炼仙的人住的地方。还有人想了别的名字,其实不管“赛香炉”还是“小终南”都蛮俗气的。作者在这里特别点出,贾政旁边这些文人清客都知道,这一天贾政真正要考的是宝玉,不是他们。这些人非常聪明,知道不在这个时候抢风头,所以他们故意讲一些不太好的名字来敷衍,这样宝玉讲出来的东西就会脱颖而出。这种帮闲文人最懂得什么时候该表现、什么时候不表现。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认为,这个地方并不是正景,下面还要有很好的风景出现,不宜用太重的字。他说:“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一条小路,带我们到那个非常幽静的所在。大家都说:“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当然这些人是有点奉承的。贾政觉得不能随便宠坏了小孩,就说:“过赞了。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
  他们接下来就进了石洞,看见“奇花闪灼,一带清流”,水开始出现了。这个园林里面有一条水流从头到尾贯穿着,不管到潇湘馆、稻香村,还是蘅芜苑,你会发现水流一直跟着。水成为园林的一个主题,它就像我们戴的珍珠项链的那一根线,有时候你看不见,可是这根线是贯穿所有珍珠的一个真正的脉络。
  他们要为这个水命名。贾政想到《古文观止》里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醉翁亭记》。欧阳修在做安徽滁州太守的时候,曾经盖过一个亭子。亭子盖好后,他让人用当地非常好的泉水酿了酒,然后他喝醉了。人家叫他为亭子命名,并写一篇文章,因为已经喝醉了,人变得懒散自在,他说自己醉了,就用“醉翁亭”命名。你们现在到安徽还会看到醉翁亭,它变成了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记忆。贾政看到这个地方刚好有水“泻出于两峰之间”,这是《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想要用这个“泻”字。可是宝玉觉得这个地方是用来欢迎贵妃娘娘回来的,用“泻”字不好,欢迎皇家的人应该有一种贵气。而且他认为“泻”字只点出了水,没有点出花。因为这个地方不但有水,旁边还种满了花。所以,他用了两个非常漂亮的字——“沁芳”。沁芳后来就变成这条小溪的名字,沁芳亭、沁芳闸都是沿用“沁芳”二字。
  “沁”这个字我们现在不太用到了,古人的诗里面“沁”字用得很多,比如宋词中的词牌“沁园春”。“沁”这个字有一点女性味,可以用来形容泪痕。沁是什么?是渗透,不知不觉慢慢地渗透。泪水浸透了衣襟也叫沁,玉上面有的痕也叫沁。“沁”是岁月久远以后不知不觉感染到的气息。“泻”是比较表面,比较粗暴的,“沁”是阴柔而美的,当然比“泻”字漂亮。“沁”下接一个“芳”字,是说水沾染了落花的香味,有花的芳香,可见古典文学的训练到最后是在生活里随处可以用的。
  十四岁的宝玉观察到了这里的景致:看水看花看落花,其实“沁芳”只有两个字,大家都觉得漂亮得不得了。我们也会发现贾政还有他身边的人都没有这个感觉,因为他们在官场太久,对于“沁”这种比较温柔的有感染力的东西,不太有感觉了。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有没有发现,大多时候父亲赞赏孩子只是点头摸胡子,他不会讲什么好听的话。然后他说:“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还要继续更难的考试。宝玉“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绕堤”对“隔岸”,“柳”对“花”,“借”对“分”,“三篙”对“一脉”,“翠”对“香”,全部是工整的对仗。“三篙”是说水很深,水深了以后才会有清澈的绿色,使得旁边的柳树都增添了绿色,所以“绕堤柳借三篙翠”,柳树借了水的绿色,主题不是柳,而是水。“隔岸花分”,就是水在流,两边都是花,整条水都是香味,主题还是在一脉水。“三篙”和“一脉”是真正的主题,都是在讲水。这个对联的精彩在于它不只对仗工整,更重要的是意境,主题完全是水。
  接下来,他们“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随后就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一提百竿翠竹,这个地方就是潇湘馆了,它的主题就是竹子。“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二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一个小小的房舍,很适合林黛玉这样喜欢幽静的人住。
  贾政笑着说:“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他一天到晚都在忙公务,此刻忽然觉得很遗憾,说如果能够在有月亮的晚上,在这样的房间里读读书,就此生无憾了,意思是讲他已经没有机会了。“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宝玉对父亲所有的眼神都很害怕。大家赶快打圆场,说这个地方应该题四个字,贾政就问哪四个字,有人说“淇水遗风”。因为《诗经》里面讲到淇水的“绿竹猗猗”,贾政就说“俗”,觉得不好。另外一个人说“睢园雅迹”。“睢园”是汉梁孝王刘武营建于睢阳的花园,也叫修竹园,全部用的是竹子。竹子中间是空的,文人常常强调虚心,做人要谦虚;竹子有节,文人讲究节操,不该要的东西不要。虚心与节操使得文人越来越爱竹子,把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可贾政也说“睢园雅迹”俗。
  贾政问宝玉,刚才众人所说有没有可用的,宝玉回答:“都似不妥。”贾政就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他说用“有凤来仪”。“有凤来仪”出自《尚书》,《尚书》是比《诗经》还要古老的典籍,是讲天下太平之后,经济繁荣了,治国治到最好的时候就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是指音乐。做官的人不用那么忙于政事,可以坐下来听音乐了,引得凤凰也飞来一起欣赏。就是说,治国到最后不只是感化人,甚至连动物都能被感化了。这是《尚书》里非常美的一个句子。“有凤来仪”刚好讲贵妃回来,不仅仅是典故,而且气派很大。可以看到,宝玉的确没有读死书,他的才学在这些地方用得非常好。
  (摘选自《蒋勋说红楼梦》,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