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立体呈现城下城、街下街……

千年古城为什么沉于地下

齐鲁晚报     2022年06月17日
  塌陷的明代房屋过道
  明代的院落、灶台,唐宋时期的盘、碗、盏,汉代的水井……日前主体已完工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计划近期开馆,厚达十余米的“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将立体地向观众呈现。古城徐州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自建城伊始,历代城址或因连绵战火或因水灾地震,致其深掩地下,风雨飘摇之下城址却未易其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这一叠城奇观渐显真容,历史的年轮就这样被呈现出来。

  □关山
  
核心区域一直都是市中心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处于徐州市重点文物埋藏区及文保单位——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范围内,同时它也是该区域地下空间交通连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彭城这个叫法正是徐州的老名字,自三国时期曹操迁徐州刺史部到彭城,并把彭城改名为徐州后,历经唐宋至明清历代,这里始终是徐州城的中心,项王故殿、楚王故宫,钟楼鼓楼、州署府署,历代重要的官署建筑也扎堆在这一区域。
  梳理历年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彭城广场周边以往的考古发现可谓层出不穷。
  1987年,徐州博物馆在彭城广场西侧地下商场施工中,发现明清时期的民居、街道、水井等遗迹。
  2000年,在广场北侧建设原国际商厦(现徐州金鹰)时,发现明代徐州地下城遗址。
  2002年,在彭城广场北侧金地商都建设施工中,发现明代徐州地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10米,共分为10层,历经战国至清代。考古发现大量古代遗迹、遗物。遗迹有宫殿基址、夯土台基、房址、道路、散水、河道、水井、水池、水渠、下水道、作坊、粮仓、灰坑等几十处。遗物上万件,包括陶、瓷、铜、铁、锡器,钱币、石碑,以及板瓦、筒瓦、瓦当、铺地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另外,还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陶器残片等。考古专家分析,金地商都发现的夯土台基可能是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的都城宫殿基址。
  2004年,在大同街地下发现明代徐州卫遗址,发掘清理出明代房址24间,还出土大量兵器遗存。遗址发现的石碑上有“徐州卫镇抚司公厅,成化二十年镇抚张茂改建”等碑文记载,为遗址的性质和时代提供了准确说明。
  2009年,在彭城广场西北角的“彭城壹号”项目施工中,发现明代徐州州署遗址。
  2012年,在彭城广场东侧苏宁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了鼓楼基址以及大量生活设施,在城墙中段发现有疑似城门遗迹,首次证实了汉代彭城城墙的确切位置。
  2020年,在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清理各类遗迹近百处,出土明万历“重修徐州儒学碑记”、清康熙“创建尊经阁记”石碑各一方。考古人员首次在战国至西汉早期的一处灰坑中发现一件刻有“彭城”字样的陶钵,并发掘多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种种考古发现,为寻找彭城邑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实证了徐州近2600年的建城史。徐州博物馆考古所人员认为,依据各个时期的徐州城府地图,结合往次的徐州城市地下遗址发掘都在彭城广场或广场周边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彭城广场一直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城墙遗存的发现是徐州汉代城址考古的重大突破。
天灾人祸致古城覆没
  如果不是城市现代化进程对这座古城进行开发、考古和勘探,有谁能知道在如今的柏油路与地铁勾连的繁华都市之下,叠压着远不止一座古城,而且上下两城奇妙重叠,具体表现就是井下有井,庙下有庙,街下有街,衙门下有衙门,城门下面有城门。
  城下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在清代城墙奎光门故址,两家商店开挖防空洞,先后掘出古南门瓮城的一对耳门。近年在西城故址施工场地,又掘出地下通汴门及其瓮城遗存。
  署下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市机关在鼓楼街北端建楼,从清代府署衙门地下,掘出梁柱砖瓦,其废墟为项羽西楚故宫遗址,唐宋以后一直当作府署驻地。
  街下街:数十年间,先后在统一街(古城北门大街)、太平街、和平街(古城西门大街)工地,掘出城下城的石板路遗存……
  白驹过隙,朝代更迭。那么,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导致叠城奇观的出现呢?
  徐州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亦是彭城一名的来由。徐州城历为封国、郡、路、州、府、县等不同级别的行政区治所,史有“五省通衢”之称,更因人才将相辈出而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
  根据历史资料梳理,古代徐州发生过大小战事200余次,这其中既有争霸大战、戡乱平叛,也有屠城毁城的惨烈战事。元代的徐州城,是在朝廷派兵镇压芝麻李农民起义时,被炮火轰成了一片焦土。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惠宗派中书右丞相脱脱亲率大军进行镇压,结果数天不克,脱脱恼羞成怒,命用巨石轰击,徐州城墙崩破,元军杀进,芝麻李起义军败走。占领徐州后,元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城池房舍尽毁。《皇明纪事》记载:“芝麻李据徐州,元命脱脱总番、汉兵数十万平之,改为武安州。”后来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洪武年间重建徐州城,方才恢复元气。
  不只人祸,天灾也多。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徐州与黄河相依相伴700多年。地处黄泛区,水患自不必说,自秦汉至明清,徐州发生洪涝灾害400多次。对这座城池的致命一击,来自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清代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当时“河决魁山东北堤,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官廨民庐尽没,人溺死无算。”崇祯年间,在沙荒的废墟上徐州府城得以重建。因为城郭、官署、街坊及各主要设施,都在原址按照原来的规模和形式建造,所以出现上下两城叠合的奇迹。
  同时,从秦汉到明清,徐州发生地震50余次,特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对徐州城造成极大破坏,满城房屋坍塌殆尽……
还原古城历史记忆
  根据历年的考古成果,徐州文博专家陈浩曾撰文,将尘封的彭城历史得以还原:汉代彭城位于今徐州老城区中心,是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的都城所在。从史籍记载和市中心一带的考古来看,汉代的彭城,有夯土城垣。城内有“楚宫”“内殿”“御府”“永巷”等王宫建筑,有“太仓”“武库”“秘府”等官署建筑,有“市”“南市”等商品交易市场,有“绥舆里”“安上里”“从亭里”等街弄里坊。唐代徐州扼漕运咽喉,宋代为京东屏障,元明为五省通衢、运河要镇。明朝定都南京后,徐州成为大明的“北门锁钥”,徐州城在这一时期继续修缮加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明代洪武徐州城,周长九里,墙高三丈三尺,宽丈许,护城河深、宽各三丈,城门四座。清嘉庆五年(1800年),徐州城再次扩建,修筑北关土城、西关土城、西南土城和南关土城,俨然一座巨大的军事堡垒。
  在彭城广场地下城考古一期发掘现场,一段几十米长、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北门大街”,让人感叹不已:1624年的那场洪水袭城,逼走了居民、冲垮了房屋、荒凉了城市,却也用掩埋的方式保存下了这段北门大街。
  为了把这段北门大街在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中真实原貌展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数百年前徐州城北门大街的样子,考古队员和施工方联手对局部北门大街进行了“整取”,先保存到别处,待合适时再移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原貌展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