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时间最长的山东学政赵佑

齐鲁晚报     2022年06月23日
  □韦钦国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载:“雍正四年,各省督学一体称为提督学院,官名则曰钦命提督某省学政,加提督衔者,以学政兼考武生之故。”清政府设立学政的初衷系笼络学子,维护自身统治。顺治皇帝曾下谕礼部:“帝王敷治,文教为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在各省专设“提督学政”一职。
  学政在地方任职,但不属于地方官员,因是皇帝直接委派,在某种程度上有钦差性质,任职期间原有在京官职不变,正常考核升转。各省学政由皇帝在中央各部院侍郎、京堂、翰林院修撰、编修等中选派,级别高者从二品、低者六品,但并非所有京官都有资格出任学政,“以各部郎中进士出身者充之”。换言之,“进士”出身是担任学政的前提。清朝每届(三年)会试平均仅录取进士约100人,能够有资格任乡试主考官和各省学政者均系人中龙凤。
  赵佑(1727—1800),字启人,号鹿泉,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赵佑少年得志,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仅25岁即高中进士,任庶吉士,后授编修,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一生官宦生涯主要集中在文教领域,先后任山东、江西(连续两次)乡试主考官、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先后任山东、江西、安徽、福建、顺天五省学政,“典试督学几无虚岁”。赵佑“以八股文闻于海内”,能够三度充任乡试主考官和五省学政,足以说明其学问、品行、书法皆优。
  清代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为避免作弊,各省官员不能担任本省学政,任期一般限于三年,乡试前调离。故学政即便深受皇帝信任,能够继续担任学政一职,但出于避嫌考虑也多异省调任,同省连任者较为少见,赵佑是一个例外。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系庚子科乡试之年,乡试开考前的一个月即该年七月,赵佑以太仆的身份来山东任乡试主考官,录兖州府滕县人杜汉为解元(杜汉后任冠县教谕等文职),开始了与山东文教事业的交集。
  赵佑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官的次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以太仆的身份接替江苏籍的程世淳任山东学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由太仆改太常,七月留任山东学政,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由胡翘元接任。赵佑在山东学政上连任两届期满后才调离。有清一朝约120人出任山东学政,赵佑任职时间之长绝无仅有,空前绝后。
  学政“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即掌管一省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和“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因深知寒士读书之苦,赵佑上任后“崇雅黜浮”“奖进士子”,对走后门及作弊深恶痛绝。乾隆五十年,在济南举办的院试考试中,赵佑巡视考场时与童生郭一城目光相对,发现对方神色颇为紧张,询问发现其口音明显不是山东本地人。经审查确认,郭一城本系山西临汾人,济南籍童生翟勉花钱请其替考,赵佑对其两人给予戴枷游街的处罚,以儆效尤。赵佑对作弊“零容忍”的态度,受到士子们一致认可。
  赵佑与同时代的山东籍官员、文人多有交集。刘墉(1720—1805),山东诸城人,赵佑与刘墉是同龄人,刘墉先赵佑一年中进士,早于赵佑任安徽学政、江南学政。赵佑任山东学政的次年即乾隆四十七年,刘墉调入京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两人虽异地为官但多有往来,赵佑对刘墉家乡学子亦在力所能及时给予照顾提携。
  孔继涵(1739—1784),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精于三礼、天文、算术、地志、经学、字义”,赵佑任职期间曾专门到曲阜孔家拜访他,就鲁地金石、书籍保护进行协商。
  郝懿行(1757—1825),山东栖霞人,嘉庆四年进士。在郝懿行未中进士之前,赵佑就与之“通经学古”,助其学业,资其研究,后来郝懿行成为清代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春秋说略》,推动了山东文脉的延传。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各地文化历史遗存极其丰富,赵佑到全省各地巡视士子学业及文教情况时,亦深入多地了解民间历史,登泰山,临崂山,赴临淄,谒曲阜,在倡导文教、整理文化古籍、修缮建筑文物的同时,留下一批诗作、题刻与著作。《崂山简志》记载,赵佑曾游崂山并撰有《鳌山记》,此处的“鳌山”即崂山。
  赵佑作为清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山东学政,能够兴学重教、修史建志、整理书籍、奖掖学子、鼓励士人,“育济世之才,培植寒士”,在任期间对山东文教科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齐鲁文化保护、传承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