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神血脉的指向与重生

齐鲁晚报     2022年07月02日
  《回乡记》 江子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安正辉

  在作家笔下,每个村庄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缘特点和个性品质,或内蕴平和柔美,或民风彪悍粗犷,无论哪种情形,都是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主要标识之一。在众多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等在社会上产生过强烈反响。这些作品饱含深厚的乡土文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纪实手法记录村庄里的人物事迹,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真实且千姿百态的乡村世界。同样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回乡记》,详尽叙述与村庄有关的寻常故事,让读者通过村民的凡俗生活和人生境遇,切身感受村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沉浮起落和革新蜕变。
  江子的《回乡记》是一部探寻故乡与他乡、出走与回归的精神之书,也是一部在日益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如何融入繁华世界、探寻生活方向的心灵之书。江子的关注点没有离开自己的故乡——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枫江镇下陇洲村。眼光始终聚焦于村子里的人和事——祖父、老姑婆、伯父、父母亲、姐姐、妹妹、弟弟以及其他相熟或听闻过的人。这些人出生在下陇洲村,成长在下陇洲村,甚至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离开下陇洲村。对于辽阔的大地和无边的世界来说,他们如同落在大海里的一滴水珠,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存在,除了他们生活的下陇洲村。
  祖父受当地民风的影响,对武术有着近乎痴迷的执著和坚持,他想尽一切办法教自己的孙子习武强身健体,试图用练武这一方式让家族在繁衍生息中开枝散叶。曾经读完四年制中专学校的伯父,却因大祖父的固执放弃在县城的发展,回到下陇洲村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打工者带着多年的积蓄回到村里修建新房,是村庄每年都在上演的压轴大戏,当这种大戏成为衣锦还乡的象征时,拼搏奋斗多年的功成名就者、已在县城购置了房产的亲人,也都在老家重新翻建房子,连在县城居住多年的父亲也动员儿子参与到回乡建房的热潮中。
  在村子里面,离开家乡和重回家乡是两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一如诗人席慕蓉在诗歌《七里香》中所写的那样:“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老年人把自己的一生都深耕在土地之中,他们大都习惯与鸡鸣犬吠和庄稼草木为伴的简单日子,他们到城市生活多处于被动,或帮助子女看护小孩,或因农村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养老条件而入城。他们身在城市,心灵却与城市脱节,甚至与城市节奏背道而驰。往往,落叶归根的传统意识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不时跃动,回归田园的永恒观念让他们无法心意平和。在城市生活数年后,他们又会重新踏上通往农村的道路,这既是对农村生活的最高致敬,更是对故乡大地的最终皈依。
  年轻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着远离农村的理想,或外出打工,或举家迁移,在寻求美好明天和未来的征途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农民挥别故土扎根城市,以开拓广阔疆域的气概融入人潮汹涌的都市生活时,村庄却没有因为他所生养的人的逐渐离去而形单影只,因为每个村庄还有不少村民依然坚守着自己与土地的盟约。他们是村庄的组成部分,更是村庄的内在核心,他们与村庄血脉相连,与村庄互为依存,他们用自己的守护完成对村庄的精神回报。只是当无数村民把离开农村作为一生最大的变革行动时,农村还能为自己日渐空洞的生活注入怎样的强心剂?可以说,奔赴他乡与回归故乡的矛盾冲突,既是江子对当下农村现状的深刻思考,更是乡村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