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生死沉浮

齐鲁晚报     2022年07月02日
  《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 金哲为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哲为

  在中国古代,绘画往往被视为末技,画家也从来不是直接改变历史进程的那群人。然而在聚光灯照射不到的阴影处,他们用画笔记录当下、追忆往昔。在新书《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中,作者金哲为借助一幅古画以及后人的题跋,让我们得以回到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现场。那里有一场王朝的兴衰,预示着几代人的升平或流离;又或许仅仅一次空山雨后,满地落红牵惹了寻幽者的情思。
  即位后的李煜亟须一位贤能的宰相整顿国事,韩熙载是朝野清望领袖,亦是他的首选。世人对韩熙载荒纵的描述李煜并不全信,他想要亲眼见到后再做决定。
  碍于君王的身份,李煜不方便亲自前往一探。朝会散去后,他召来画院待诏顾闳中、周文矩,交给了他们一项秘密任务。
  当晚,韩府内外宾客云集,夜宴照常举行。躲在隐秘角落里的顾闳中和周文矩屏气凝神,四只眼睛应接不暇,努力在心中记下见到的一切。
  前来赴宴的都是他们熟识的江南文化圈名流。比如最先签到的两位新老状元郎,韩熙载的门生郎粲和舒雅。
  郎粲是当红小生,为了赴宴,下了班还没来得及换掉官服就马不停蹄地赶来。舒雅是韩熙载为南唐选中的第一位状元,辈分上是名后进,私下与韩熙载却是忘年交,连衣服都经常换着穿,即使站在美女丛中,目光仍不离韩熙载。
  宴会开始,厅堂内摆满了珍馐美馔。山水屏风前一位美女怀抱琵琶,她是著名音乐人李家明的妹妹。此刻她正轻拢慢捻地演奏着大周后改编的《霓裳羽衣》,引得众人纷纷注目。
  一曲终了,场子已暖,众人移步内室舞池。
  顾闳中和周文矩或许混进了人群,或者轻轻一跃上了房顶,揭开瓦片向下俯视。
  舞蹈明星王屋山舒展纤柔的身体,只待主人落下鼓槌,就要起舞。舒雅则在一旁手持拍板准备伴奏。中途到场的德明和尚撞见此景,连忙回过头避开视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年轻郎粲,他斜靠在椅子上,目不转睛、脚不着地,完全放飞了自我。
  舞罢,韩熙载坐在床榻之上,在众侍女的侍奉下清洗握过鼓槌的双手。他出了一身汗,干脆解下外衣,脱鞋盘腿坐在木椅上,轻摇纱扇。
  衣着绮丽的歌姬们连坐成排,表演笛箫合奏。笛声悠远,箫声清冷,是降火静心的良药,让人浑然忘我,神游天外。不知不觉间,子时已过,夜宴也到了尾声,宾客们陆续摇晃着离开。韩熙载起身送客,挥手示意明日再来。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能想到:看到顾、周二人凭各自记忆绘制的夜宴图,李煜终于断绝了拜韩熙载为相的念头。
  没过几年,69岁的韩熙载去世。5年后,李煜做了亡国之君,以宴乐自损的韩熙载却免于成为亡国宰相。
  在大部分的叙述里,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如果韩熙载本人看完下面这条隐藏的暗线,他一定会后背发凉:他的夜宴很可能在无意中救了自己一命,他也不止被一个皇帝派人偷窥过。
  李煜登基前一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受禅称帝,代周为宋。他派出数支使团晓谕各国,而在那支派往南唐的使团中,赵匡胤安插了一名心腹画师。
  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五代间以画闻。晋末与王仁寿皆为契丹所掠,太祖受禅放还,授图画院祗候。遂使江表,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真,称旨,改翰林待诏。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
  王霭的任务,是暗中画下三位南唐大臣的画像并带回国。赵匡胤自己的画像就是王霭所画,足见他对后者的信任,以及对这次任务的看重。王霭也不负使命,回国后的他因此从画院祗候被升为了翰林待诏。
  派出画师画下其他国家的朝臣写真并非什么稀罕事。李煜也曾派画师混进前往北宋的使团,带回一张赵匡胤的画像。相传,当李煜看到画像里虎背熊腰、目光如炬的赵匡胤后,“忧惧不知所为”(《十国春秋·拾遗》)。这或许是后人为胜利者添加的“事后预言”,但古人没有相机,又讲究相术,确实常常依靠相貌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赵匡胤大概是没有见过宋齐丘和林仁肇的,想看看他们的模样也可以理解。但韩熙载,他数年前就已见过了。
  那一年赵匡胤还是掌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韩熙载出使完后周回国,李璟问他哪位后周大臣让他印象深刻,韩熙载答:“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测也。”(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
  既然已经见过,赵匡胤为何还安排心腹画下韩熙载的画像?
  要了解赵匡胤的用意,不妨先来看看被他列入名单的三个人都是谁。
  宋齐丘,当时的南唐宰相,权倾朝野的太师;韩熙载,宰相候选人,宋齐丘的政敌;林仁肇,人称林虎子,南唐最杰出的将领。简单来说,宋齐丘和韩熙载日后必有一人执掌朝政,而林仁肇则会是南下道路上最难啃的那块骨头。
  972年,也就是北宋灭南唐的倒数第三年,赵匡胤以反间计除掉了林仁肇,那把杀人于千里之外的匕首,正是王霭带回的林仁肇画像。接待南唐使臣的宋人让他们“无意间”于禁中看到了一座声称是为林仁肇准备的豪宅,以及宅内栩栩如生的林仁肇画像。回到建康后,使臣将这件事告知了李煜。
  林仁肇曾主动向李煜提过一个“举兵外叛以攻宋”的计谋:他先假意叛变南唐,然后以本部兵马北上攻宋(陆游《南唐书·林仁肇传》)。这个计谋的好处在于,若是林仁肇得胜,国家享其利;即使兵败,皇帝亦可把通过夷其九族来将责任推卸干净。唯一的风险在于毕竟先要举兵外叛,虽然林仁肇忠心可鉴,做皇帝的也不能不思虑再三。此时听到使臣的汇报,加上另外几员嫉恨林仁肇的将领正向他进谗,被气昏头的李煜命人毒死了这位甘愿为国捐躯的世之虎将。从林仁肇的遭遇,不难看出赵匡胤当初派王霭随使团南下的用意。
  宋齐丘死得早,王霭画完画像的那一年,他就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李璟放归九华山活活饿死。对于赵匡胤来说,自然再无设计除掉他的必要。
  而韩熙载自从李煜即位以后,对南唐前途心灰意冷,终日纵情声色。他曾对身边的人说“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本来最有可能接替宋齐丘成为南唐宰相的他自断前程,却也因此消弭了赵匡胤的杀机,得以安度晚年。
  除了世人熟知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韩熙载夜宴图》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卷残本,只保留了最后一段送客的内容。从仕女多鬟的发型、低胸高腰的服饰、丰腴的体态,以及朴素的屏风家具来看,“虽然它很可能也是一件摹本,但所依据的祖本的完成时间应该早于现在的北京故宫本”(陈葆真《李后主与他的时代》第五章)。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台北“故宫”本中的韩熙载须发皆白,远不像北京故宫本里那样年轻。夜宴里的所有人都醉了,好像只有他保持了清醒,仪态端庄地跟众人挥手道别。
  或许他也醉了,即使那样,也是他清醒时作出的选择。如果人生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早早看透的人是痛苦的。
  (摘选自《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