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的路上记住感性

齐鲁晚报     2022年07月05日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此时此刻,大家已经收到很多祝福,我更想送给大家的是一个提醒,那就是:我们可能已经走得太远!你们已经学到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的知识,但是否还记得大学教育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理想?你们已经掌握可以取得个人成功的技能,但是否还记得科学技术所担负的探索自然和造福大众的使命?你们已经习惯为了保持个人领先的竞争,但是否还记得人类竞争原本追求的根本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我的目标?
  也许有人会说,在当今的现实社会,这些理想、使命、目标都过于浪漫、过于遥远。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自己已经走得太远,而不是因为这些理想、使命、目标本身太远。是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还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以至于忘记了是从哪里出发的”。
  在此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所谓“理性”(即工具理性)的无限推崇。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在理性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人们沉迷于让自己显得更为成熟的理性之中,却忘记了“人在变成理性生灵之前,先是感性生灵”,忘记了自然生灵在理性道路上所依赖的正是感性、感受、感情的发挥。这普遍表现为,人们对世间苦难的无感和对人类遭遇的冷漠。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都习惯于“遇事要沉着冷静”,而不能“感情用事”。作为常规性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或许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沉着冷静”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临危不惧和处变不惊,而是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或自我利害得失的权衡算计。这种“沉着冷静”其实是一种内心城府,也是一种精神冷漠。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就是人们在理性的路上走得太远。
  卢梭指出,人类先于理性而存在的是人的天然本性或感性,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怜悯,即人本能地不愿意目睹同类生灵受难和死亡。这是因为人类生灵都有感受力,即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例如剧院里的观众常常为剧中不幸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也就是说,人类天生怜悯,本能地具有感受他人苦难、为受苦人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这是纯天然的感情,是无须思考就有的力量,永远无法被堕落的品行摧垮。正因怜悯,所以人能克制个体只考虑自我,也能促进人类互相保护,在见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然而,随着人的理性的不断演进,却抑制了人的天然本性。理性使人更多考虑自我,导致了人类的各种痛苦和不幸、混乱和失范。
  今天我想提醒大家,在理性的路上一定要记住感性,尤其是一定要保持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未来,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刻板规定时的无奈感,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权力任性时的无力感,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欺辱苦难时的无助感。
  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极目远望,结果却在自己的脚下找到所要寻求的东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一直拥有的内在感性和激情,那是道德观念的源泉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