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习武之心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成了古汉语专家

孟巍隆:“洋夫子”的武学梦

齐鲁晚报     2022年07月25日
  孟巍隆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孟巍隆在武馆切磋武艺。
  在讲台上,他是研究古代汉语和中国儒学的副教授;在讲台下,他是喜欢中国武术、和孩子“打成一片”的好父亲。在济南市二环东路上的正蒙巴西柔术道馆中,孟巍隆正和儿子在垫子上“切磋武艺”。20多年前,这个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年轻人怀揣一颗习武之心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如今他在济南生活成家,并以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回馈社会。

  文/记者 王晓莹 实习生 贾秋莎
片/记者 王开智

从小喜欢武术的
“威龙”少年

  在中国住了20多年,孟巍隆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如果不是他白种人的模样,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在和一个中国人聊天。他出生在旧金山,那里有唐人街,生活着不少华人,孟巍隆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吸引他的就是中国的武打电影,他一边看电影,一边从字幕中学习汉语、学说普通话。孟巍隆小时候就喜欢武术,对日本空手道、中国咏春拳、散打等都有涉猎。
  高中升大学那个夏天,孟巍隆在一个中国人开的武术道馆里学了一个夏天的武术。他的第一个中国功夫师父姓孟,孟巍隆便沿用师父的姓氏,师父给他取了“孟威龙”做名字。“我是一个练功夫的少年,中国有李小龙、成龙,他(师父)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他说。
  大学期间,孟巍隆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在选第二外语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他说,大学毕业后,自己买了一张来中国的单程票,飞到了河南少林寺。“我本以为会像电影一样,来到少林寺门前,就会有师父出来收我为徒。”他笑道。预想中的少林寺拜师学武未果后,有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名在山东济南的武术老师,孟巍隆来到济南学武,从此与泉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孟巍隆看来,不必将武术精神太过理论化,武术说白了就是打的技术,“我觉得武术的精神就是学好防身、学好打架,可以个人打实战。当然我们同时也要讲究武德,在不必要跟人动手的情况下,你不要动手,不要为了打而打;但是在必须动手的情况下,我们最起码要有能力保护好自己,这是防身术的真谛。”
读懂中国古籍
很有成就感

  跟济南师父学武半年多后,20多岁的孟巍隆很清楚,自己不是练家子,以后不太可能靠武术吃饭。“因为我体重比较大,开始得晚,所以不可能学得像全国冠军那么棒。学了半年多,我就想,我要回到学校里再读个学位,恰巧我住在山东大学旁边,这是个巧合,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就在我家旁边。”
  有意思的是,孟巍隆选了很多中国人都觉得艰深的古代汉语相关专业,那是因为他在大学期间曾到南京大学交流学习,短暂学习过古代汉语,“在南京有位非常好的老师,深入浅出地给我们教古代汉语的东西,教得非常好”。虽然当时涉猎不深,但孟巍隆由此对中国古代典籍产生了兴趣。
  进修半年汉语听说读写后,孟巍隆申请了山大的研究生,2005年获得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山东大学该专业第一位欧美硕士,后来又赴北京读博4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
  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因为兴趣和爱好。“这是最核心的、最重要的,也有可能是唯一的动机。你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好这个东西,才能学好。”他说,“我发现,只要下一点功夫,作为一个21世纪的美国人,我竟然能够看懂2000多年以前中国哲人写的文章,心里很有成就感。每次有一点心得,我就更加努力……虽然和同学们相比我几乎是最差的,但我不放弃,也不和别人比较。我发自内心热爱这个专业,而且我只和自己比,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强,那就是进步。”
  随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孟巍隆还将自己原先的中文名“威龙”改成了“巍隆”。“我带着(孟威龙)这个名字来到中国学习、读书、交朋友,但我当时不明白这个名字很张扬、很夸张……听起来像一个演员跑到了香港准备拍电影时改的艺名。”他说,“但我也不方便改成别的名字,(当时)已经在中国待了十多年,我所有的老师、朋友、同事都叫我孟威龙,所以我就查字典,(把两个字)改成了巍峨的‘巍’,乾隆皇帝的‘隆’。”
  博士毕业后,孟巍隆面临着人生选择:是留北京,还是回济南?他再次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济南,回到山东大学,告诉老师:“我想来这里工作!”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当时山大正想走国际化路线,儒学高等研究院和山大《文史哲》编辑部都将眼光投向海外,精通汉语和古代典籍、本身又是外国人的孟巍隆成了绝佳人选。如今,他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经学、子学,古文献整理,西方汉学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2013年,孟巍隆参与创办《文史哲》国际版,现任《文史哲》国际版的执行主编。
入乡随俗
用了十几年适应劝酒文化

  在中国长达20多年的学习生活,孟巍隆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的环境中。“我刚来到济南时,泉城路还没有铺好,泉城广场刚刚建成,路上几乎没有什么私家车。这么多年来我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济南已经有了很多五星级饭店,西餐厅也随处可见,夜生活更丰富了。”孟巍隆的妻子是济南人,他们的两个儿子既说英语也说中文,就连在育儿方面,他也有着和很多中国人一样的苦恼,“我们的长辈和我们养孩子的理念不同,我想很多中国家庭也是如此。”
  在中国,孟巍隆也难免遇到文化碰撞。“我来到中国时带着空白的心态,相当于从零开始,入乡随俗,遇到的文化冲击倒不是很多。”不过,方言对他来说是个不好过的坎儿,“在美国时我学的是普通话,来到中国听到方言,我惊呆了:为什么这里的人说话和我学的不一样?”多年下来,孟巍隆说自己可以听懂“济普”和鲁西的一些方言,但胶东地区和南方的方言就听不懂了。“劝酒”文化也曾让他很不习惯,“我用了十几年才适应”。
  学“文”之余,孟巍隆一直没有放弃对“武”的热爱。在他看来,文武是相通的,“有一点是一样的:如果想干得好,就要下苦功夫,需要耐心、恒心和毅力。”近年来,他将对武学的热爱转向巴西柔术,“这是一种防御的武术,不是攻击、暴揍对方,而是为了制服对方。学会了这种功夫,在受到攻击时,我们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伤害对方”。他说,平时两个儿子报兴趣班时,他都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巴西柔术是他唯一替儿子们报的班。“孩子们特别需要这种格斗型的运动,身体上可以防身;在精神上,学这些也能激励他们鼓起勇气面对强敌。他们能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你在人生中不会总是赢,要有正确面对‘输’的勇气。如果我不够好,我就回去把自己训练得更好。”他一边说,一边看向孩子们。
  对于那些想来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作为“前辈”的孟巍隆不吝给出自己的建议。“一定要学好汉语,这是最重要的,会汉语和不会汉语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体验完全不一样。中国有句话叫‘熟人好办事’,多交些朋友,在生活困难时有朋友帮忙很重要。”他说,“还有一点,来中国时不要自以为很了解中国,要抱着好奇和学习的态度,以一个客人的心态来融入中国。”
  如今,孟巍隆还投身公益,与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从事一些筹募善款活动,将筹得的善款通过基金会拨款到需要支持的残疾人机构。“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四十而立’的我,生活已经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我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回馈社会,毕竟济南和中国养了我20年,一旦我有了能力和机会,我觉得我应该去感谢、回报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