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搞“试验田”,菏泽建“梦工厂”,急需高端科创资源支撑的沿黄城市寻求破局

各有高招各有难 期待兄弟抱成团

齐鲁晚报     2022年08月15日
  “黄河战略”的破局点在哪儿?近日,记者随山东省政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团队赴滨州、菏泽调研。
  这两座城市的产业更新之路,面临黄河流域城市发展的典型困局。他们锁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赛道,全力搭建创新体系,急需高端科创资源硬核支撑,也将“黄河战略”下山东“一群两心三圈”一体化发展推到亟待落实层面。

  记者 蔡宇丹 通讯员 魏菲

滨州“耕田”
魏桥将分公司开到德国

  滨州,“正在争当中国‘产学研’创新‘试验田’”。
  这是7月12日《滨州日报》头版头条标题。魏桥,当仁不让成为“试验田”的主角。
  2022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魏桥凭借637亿美元年营收大步向前迈进83位,排名第199位,在山东上榜企业中位列第二。
  对于经济总量2872亿元的滨州来说,魏桥“再造一个新魏桥”之路,与其能级跃升的梦想紧紧缠绕在一起。
  魏桥锁定轻量化趋势,往价值链高端走;滨州以魏桥为龙头,以其他86家企业为骨干,打造高端铝材制造产业集群,不光对区域经济形成强力支撑,打造滨州世界级铝业基地也成为“黄河战略”下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地标”。
  2019年,总投资17亿元的魏桥轻量化基地建设启动,以发展轻量化铝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为核心,打造中国最大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
  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跨越,如同当年南山铝业给波音提供航空铝板,西王特钢进入高铁用钢行业一样,要跨越重重门槛。
  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这两大研发平台接连成立。前者吸纳38家省内涉铝企业组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共同体,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2亿元。
  庞大的研发体系凸显“换道赛车”的难度,但“双碳”战略下,这个新赛道前景诱人。
  魏桥轻量化基地造出的车身、底盘、底盘传动部件,较传统产品分别减重40%、30%、50%以上,初步测算每年可助力减碳34万吨以上。2021年10月19日,魏桥轻量化基地的首台全铝车身下线,惊动业界,北汽、吉利、奇瑞、蔚来、理想等多家车企前来见证。
  但要真正形成产业大爆发,必须在市场大规模应用。被追捧的“全铝车身”,目前只有蔚来和特斯拉这两个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使用。
  依托邹平年产800万吨氧化铝、314.5万吨电解铝的产能优势,能否形成一个轻量化铝新材料的研发、装备制造全球产业中心?在邹平铝谷大厦,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洋溢着这样的产业雄心。
  滨州市政府的信息显示,2021年1-11月份,滨州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176亿元。
  不过,一个瞄准“国家级”的产业集群形成,需要二三十年沉淀。一系列“国字号”实验室和研发平台落地,创新体系的建立,在这场竞跑中起决定性因素。
  2020年12月,山东省先进铝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筹建,联合中科院金属所,苏州大学汽车轻量化产业联盟等单位建设立项7个汽车轻量化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1.1亿元,首批购置实验室仪器设备就花了1674.8万元。
  截至2021年,滨州国家级平台载体达32家,省级以上科创(人才)平台351家。
  但这远远不够。
  2020年5月,魏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成立分公司,以此为据点同亚琛工大、巴登-符腾堡州轻量化局、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和应用材料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合作。亚琛工大铝工程中心专门从事铝材料科学以及铝在建筑、汽车行业的应用等领域研究;巴登-符腾堡州轻量化发展局建立了全球最大轻量化行业网络平台,300多个研究机构和2200多家公司参与平台互动;弗劳恩霍夫制造技术和应用材料研究所,是欧洲在黏合剂技术、表面技术、成型和功能材料领域最重要的独立研究机构之一。
  魏桥与这些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再次证明,要想成为全球产业标杆,必须汇集全球顶级资源,进行全球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这是成为“全球铝产业磁场”的命门所在。
菏泽探路
新模式新研发机构“出圈”

  今年5月,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在《瞭望》上发表《菏泽探索经济治理引领产业转型新路径》一文。张新文写到,探索经济治理新路径,才有可能在各种短板和要素短缺的制约下获得突破。
  短短3年,菏泽生物医药产业获得裂变式发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平台聚集科创资源。菏泽在北京、上海、苏州三处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城市建离岸创新平台。北京离岸创新中心经过一年多建设,已有药效评价平台等多个团队入驻。创新中心利用北京人才科技临床等优势资源,引进高端优质项目与急需人才。
  在新药研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菏泽以本土企业睿鹰集团为龙头,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成全球第一条医药全产业链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北京、苏州等地的创新团队可以拿着研发成果到这个平台孵化,通过股权投资成为合伙人,只需要付租赁费,就可以共享中试车间、生产设备、药品检测实验室,不需要再重资产投入厂房和生产线。
  这种“我只需要你的大脑,剩下的我全包”的模式,将新药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周期压缩90%以上,节约2/3的成本。睿鹰集团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建成离岸研发CRO公司7个、柔性引进人才300余人,按照这一模式运作落地产品近百个、注册合伙公司20余家。这个新药创新“梦工厂”正在吸引中国乃至全球顶尖研发资源在菏泽汇集。
  创新驱动下,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模式和研发机构在全国蓬勃发展。此次调研中,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林表示,这些新型研发服务机构的出现,将创新链、生产链、应用链深度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当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展要素深度融合的特点。
目前困境
既缺平台也缺人才

  高端研发平台和人才的缺乏,是沿黄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普遍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以菏泽为例,截至目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菏泽还是空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2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只有1家,菏泽学院是菏泽唯一一所本科高校。
  2021年,滨州规上工业利润609亿元,位列全省第一,今年规上工业营收有望突破万亿大关,但滨州至今没有一所理工类本科大学。
  滨州对于大学的渴望,就像1983年的深圳。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梁湘说,“我们就是当掉裤子,也要建深圳大学”,点出了当时的深圳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求。
  2019年,滨州首次提出筹建渤海科技大学,后改名为滨州理工大学(筹)。今年6月传出消息,这个由魏桥国科牵头,规划引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资源的大学今年将开始招生。
  滨州理工大学预计投资40亿元。魏桥创业董事长张波曾表示,大学建成后,魏桥每年将向学校捐赠5亿元,持续20年投入资金100亿元。
  创新体系的搭建非常烧钱。2021年,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6%,为山东第一。这个数据与名列江苏第一、全国第五的苏州只差0.44个百分点,但滨州GDP总量不到3000亿,实际研发投入总量上不占优势。
  赛迪发布的《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整个黄河流域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与长江流域比差距较大。
  更紧迫的是,从科研前瞻性引领、成果的市场效应来判断,当下科创平台的比拼已经从“数量追赶”到了“质量超越”阶段。大量新型研发机构“出圈”,意味着竞争风向又发生转变,这对于基础本就薄弱的沿黄城市更是双重压力。
如何破局
“兄弟”要找“共同话题”

  滨州和菏泽这两座城市竞逐“风口产业”,这意味着在资源要素上和其他城市面临激烈竞争。
  山东沿黄九市中,济南、济宁、菏泽、滨州都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打造。而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则是济南、济宁、滨州、菏泽、枣庄、东营圈定的重点产业。
  要么单打独斗,要么抱团取暖。
  菏泽和滨州创新资源不足的共性问题,折射出省内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的现实,而要素资源流通不畅,是整个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不强的根源性问题。
  此次调研中,滨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士呼吁,滨州原始创新基础薄弱,高端要素资源匮乏,亟待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协同共享。
  今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到,要优化提升“一群两心三圈”布局,共建黄河流域合作发展平台。这点明当前格局下,“抱圈建群”,从一体化发展中获取增长红利,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博弈的新赛点。
  济泰、济淄、济德同城化成为省会经济圈重点推动的内容,这是济南未来完成量级跃升的主战场。同样,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端科创资源聚集能力最强,济南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这是济南的优势,更是省会经济圈小伙伴借力之处。
  正在建设的齐鲁科创大走廊,被定位为山东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成果转化主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一系列的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在这里落地。
  这个“走廊”虽然身在济南,但作为山东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如何连线成片,破除行政壁垒,使得高端科创资源在区域内形成自由流动之势,和地方产业高效、精准对接?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时,淄博展现了省会都市圈GDP增速最快城市的冲劲,今年5月率先出台加快推动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意见,全面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先行区。
  济南汇聚的高端科创资源中,中科院系是重要力量。目前中科院落地济南的机构达15家。济南起步区与中科院多院所合作。与此同时,中科系与菏泽、滨州的产学研合作也非常活跃。2019年,魏桥创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三方共建魏桥国科研究院,强化了与中科院理化所、材料所、半导体所、金属所等13家中科系院所的联系。2011年至今,中科院已与滨州3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那么,在中科院这个高端平台上,山东“兄弟们”能否找到“共同话题”,把中科院这个创新要素用足用好?
  滨州和菏泽急需高端科创资源支撑的追问,将黄河战略下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如何一体化发展推到亟待落实的层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