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暑期自制“柴窑”烧瓷器

齐鲁晚报     2022年08月26日
  王兴涵烧制的作品
  记者 孔茜 丁安顺    

  8月22日,山东微山县欢城镇西王楼村一座农家小院内,那个火遍全网的自制“柴窑”置于屋内深处,近一米高、由红砖垒砌而成,因烧制所产生的木灰堆还未来得及打扫……这些场景,让人感受到陶瓷“高火”淬炼过的气息。
  屋内桌上的几件瓷器成品已是王兴涵“第二窑”历经17个小时的成果。从杯子到灯罩,虽有些许瑕疵,但于他而言格外珍贵。“我第一窑10件瓷器变形了9个。”回忆起烧制第一窑时的情景,王兴涵记忆犹新。再次开窑,王兴涵满怀欣喜,虽14件瓷器仅成功5件,但较第一窑成功率已提高不少。“下一次烧窑,我准备往20个小时去烧,尽量达到1300℃。”王兴涵说,他想通过不断尝试积累经验,慢慢摸索釉面发色及降低变形率。
  虽是“一把火”的烧制技术,由于柴窑具有不稳定性、成品率低等原因,已逐渐被电窑、气窑所替代。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大四学生的王兴涵,平日里接触的多为电窑,但因今年6月底的一次景德镇之行,萌生了自制“柴窑”的想法。
  “柴窑是独一无二的,其烧制方式是无法模仿的,它会使瓷器表面有落灰和火烧的痕迹。”王兴涵兴奋地说,为了能体验柴窑烧制,王兴涵用了十来天在网上查询、学习诸多关于柴窑搭建、如何烧制的知识。
  “都说当代年轻人浮躁,从儿子身上我看到了沉稳、执着。”经过搭窑、烧窑一事后,王兴涵的父亲王吉华对儿子有了刮目相看的感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