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烈士陈淑彬是日照莒县人,其侄子陈常宗说:

奶奶经常拿着伯父照片看了又看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17日
  这张烈士证如今是陈家最宝贵的财富。
  说起牺牲的二伯三伯,陈常宗掩面而泣。
  9月16日,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在这88位志愿军烈士的遗物中,有一枚印刻着“陈淑彬”三个字的印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查询,这位陈淑彬烈士籍贯为山东省陵阳镇陈家河水村,生于1923年、牺牲于1951年,所属部队为志愿军25军73师38团。一时间,网友纷纷转发,为陈淑彬烈士寻找亲人。
  文/片 记者 徐艳 刘涛 

一家四兄弟
两人参加抗美援朝牺牲

  小小印章虽然不大,却是烈士身份的印证,也是烈士家人的殷切期盼。陵阳镇陈家河水村是不是日照市莒县的?陈淑彬在村里还有没有后人?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国山9月15日看到网上发布的相关信息后,立即带领工作人员着手调查。
  赵国山首先查阅了《莒县烈士名录》,上面明确标明了“陈淑彬”烈士的名字,为了将事实落实清楚,赵国山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莒县陵阳镇陈家河村,走访村委、核实村民,最终顺利找到了陈淑彬烈士的后人。通过这次调查,赵国山还有了意外发现,陈淑彬并不是陈家唯一的烈士,他的弟弟陈淑标(彪)也是参加抗美援朝时牺牲的烈士。一家四兄弟,两人参加抗美援朝相继牺牲,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肃然起敬。
  记者了解到,陈淑彬和陈淑标(彪)在家中分别排行老二和老三,如今他们的父母、大哥、四弟都已去世,但他们侄子辈和孙子辈的后人很多还居住在村里。烈士陈淑彬的侄子陈常宗说,他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二伯和三伯因为参军时年纪不大,都没有结婚,并没有留下子女。
牺牲这么多年
没想到能魂归故里

  陈淑彬牺牲于1951年,陈淑标(彪)牺牲于1953年,对于像陈常宗这样的侄后辈来说,他们对两位长辈的印象还是在奶奶珍藏的两张发黄的军装照片上看到的。“二伯和三伯长得很像,浓眉大眼高鼻梁,再加上穿着军装,特别威武帅气。”陈常宗说,“我记得那时候奶奶经常拿着我二伯三伯的照片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我们知道她想他们,但又不想让我们担心,所以每次都是偷偷地看,偷偷地哭。”
  陈常宗告诉记者,自从二伯三伯牺牲后,奶奶很少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因为一看到战争片,眼泪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掉,她一直盼望着能把他们俩的遗骨找回来,让他们魂归故里。“伯父牺牲这么多年了,家里根本没指望能找到,没想到最后真的找到了。”说到这陈常宗流出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刻他们陈家等了太久太久。
  “虽然我们都没有见过二伯三伯,但奶奶和父亲经常教导我们这些后辈要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不能给烈士家庭抹黑。”陈常宗说,这句话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陈家一代一代的后人。
一张烈士证传了三代
是陈家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长辈们流传下来的口述记忆,陈常宗还从家里翻出了两张证书,证明两位烈士的身份。一张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发的“革命军人家属证”,证书上写着“陈希庆的两个儿子陈淑彬、陈淑标(彪)志愿参加人民解放军,为人民解放事业服务,其家属享受军属待遇”的文字。另一张证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颁发时间为1956年,上面写着牺牲烈士的名字为“陈淑彬”。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证件有掉色和破损现象,对于陈淑彬、陈淑标(彪)的具体入伍时间、所在部队和职务都已经无法看清。
  陈常宗还向记者展示了他二伯陈淑彬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这张证明已经发黄破损,他一边小心翼翼地展开一边告诉记者,这张烈士证就像他们家的传家宝一样,从爷爷奶奶手里传到父亲手里,如今又传到了他的手中,“这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
DNA比对确认后
将带烈士家属去沈阳祭扫

  记者了解到,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已经联系医务人员对陈淑彬、陈淑标(彪)的8位亲属分别进行了DNA采集,并将送到北京进行DNA比对,对志愿军烈士陈淑彬、陈淑标(彪)与这一家人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核实确认。
  “明天88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将安葬在沈阳革命烈士陵园,待DNA比对结果出来后,我们也会安排陈淑彬、陈淑标(彪)烈士的亲属代表去沈阳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祭扫。”赵国山说,同时考虑到年代久远、保存不完善等原因,两位烈士的照片已经找寻不到,他们会在征求烈士亲属的意见后,请专业人士为两名烈士画像。
  赵国山告诉记者,烈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在前线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进一步挖掘莒县的烈士事迹,弘扬烈士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