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大江东去也,不如杨柳晓风残

宋代文人如何评价苏东坡写词水平?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0日
  关于苏东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某日,在玉堂之上,他问一个善讴的幕士道:“我写的词比之于柳永如何?”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故事的结尾则是,“公(东坡)为之绝倒”。
  众所周知,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有这个常识作为基础,我们便约定俗成地以为,这个幕士显然是在夸赞苏东坡,恭维他写的词够豪迈。果真如此?
  □老谈

雕虫小技
  《左传》里记载道:“诗以言志”;孔老夫子则说:“不学诗,无以言。”圣人的推崇,外加有一本古籍《诗经》传世,古代的儒士,对于诗歌崇尚多矣。
  作为对比,词可能就没有那个待遇了。宋朝人称呼词为“长短句”。“长短句”者,一首诗中长短不齐的句子而已。既然可以如此随便称呼,也就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杂言”是等同的。一言以蔽之,传统观点以为,词即雕虫小技。
  晏殊、欧阳修、张先等等,对词的发展功莫大焉的名家,所作的词,或者抒发离情别绪,或者描摹宴饮之乐,或者离不开入乐与酬唱。总而言之,在卫道士眼中,“游戏笔墨”而已。
  在其发展初期,词既然等同于“唱词”,那么,宋朝人理想中的“唱词明星”,是什么样的标准?坦率地说,还真就是专唱柳永歌曲的那种,“十七八岁女孩儿”。
  宋朝科学家王灼写了本颇著名的书——《碧鸡漫志》。书中引用别人的观点,表达了当年的选角标准:“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
  至于执铜琵琶的关西大汉,是否能获得宋朝人垂青?恐怕未必。书中说了,宋朝人也是“视觉动物”,老翁或者大汉,即便唱歌水平高,因为颜值不高,照样成不了明星。
  让某个不入流的歌手唱“大江东去”,诸位还觉得,那个善讴的幕士,是在恭维苏东坡吗?
以诗为词
  第二个问题,苏东坡的写词水平如何?
  毫无疑问,在很多人眼中,“词家第一人”。这只是后世人的观点,当时之人又是如何看待的?
  苏轼的门生之一,同样也是“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如此评价老师的作品:以诗为词。
  以今天的视角观之,这样的评价几乎是把老师捧上了天,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词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但是,在宋朝人看来,“以诗为词”简直就是挖苦人的话。
  陈师道的原句是这样的:“退之(即韩愈)以文为诗,子瞻(即苏轼)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雷大使是当年教坊里的一名艺人,纵然舞影蹁跹,如前文所述,就因为他是个男的,在宋朝人眼中,也就不是最出色的明星。陈师道的潜台词就是,韩愈、苏轼,差不多相当于教坊里的雷大使。
  评价完苏轼,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秦老七(即秦观)的词写得不错,“唐诸人不逮也”。
  陈师道的观点,实际上,得到当时很多人的认同。譬如,鼎鼎有名的李清照女士。
  李清照在《词论》中写道:“……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葺,修饰的意思)之诗尔。”
  同样地,在文章的结尾,李清照也点到为止地夸了夸秦观。她说,秦少游写得还凑合,如贫家美女,美丽倒不必说,缺少些富贵气罢了。
  宋朝学者以为,学生秦观的词反而超过其师苏轼,原因就在于,秦观写得规矩,“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对文体风格的维护,恰好就是宋人的审美观念。诗要有诗样,词要有词样,这才是他们追求的艺术方向。“以诗写词”,基本上等同于“词不像词”,说得再难听些,就是“不会写词”。
  更不幸的是,据说,苏轼自己也提过,我不太善于唱曲,难免有荒腔走板的时候。(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
  为后世所熟知的“豪放派”,是明朝人首先提出来的,在宋朝时,当时的文人也许觉得,所谓的“豪放”,也就那么回事。
东坡绝倒
  第三个问题,作为心眼最“坏”的段子手,苏东坡先生,是否听懂了幕士的戏弄?
  苏东坡听懂了,后世的我们反倒被误会了。
  诚如开头之言,在故事的结尾,苏东坡“绝倒”。
  “绝倒”是什么意思?很多学者理解为,“满意”“自豪”“自负得都快倒了”。这样的解释恐怕站不住脚。
  真相可能并不如学者臆想得那般高深。就好像通俗笑话里讲的,“绝倒”之意可能就是“因大笑而不能自持”“笑掉大牙”。
  和苏轼同时代的李清照,在其文章中也用到了“绝倒”一词。
  她曾如此评价王安石、曾巩写的词:“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在此处,“绝倒”类似于讪笑,说得不尊敬点,也可以是“笑掉大牙”。
  李清照堪称女中豪杰,后人心目中的文章巨公,在她眼中“不可读也”,此一句“绝倒”可谓恰如其分。
  苏轼的“绝倒”,并不是自负,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证据。在他自己写的《东坡诗话》中,其实也记载了“东坡问幕士”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
  东坡问优人曰:“我词与柳学士何如?”
  优人云:“其间亦有别。”
  东坡问:“为何?”
  优人曰:“公词,须用丈二将军,铜琵琶、铁绰板,唱相公的‘大江东去’;柳学士却只用十五六岁小女郎,唱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也。”
  其后,作者本人如此写道:
  东坡鼓掌大笑曰:“如卿言,柳自胜我也。”
  紧接着,他还赋诗一首:
  优人词组真褒弹,
  柳永填词胜子瞻。
  一曲大江东去也,
  不如杨柳晓风残。
  “绝倒”既然不是“自豪到倒”,应该如何翻译呢?
  想到一句曾经的流行语,意思可能对应不上,但用之形容东坡当时的窘态,可能还挺合适。将“绝倒”翻译成“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大笑”如何? 
     据“菊斋”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