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全省首家“食安青岛”国际客厅

青岛打造三大平台,守护百姓“舌尖安全”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0日
  9月14日上午,2022全国融媒体“食安青岛”媒体行采访活动在青岛启动。此次采访团围绕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环节等群众关切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深入采访。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青岛打造风险预警、“双随机”监管、信用公示“三大平台”,重点打造“食安青岛”和“青岛农品”2个品牌方阵,建成了全省首家“食安青岛”国际客厅,农产品出口创汇数额居全国第一。
  14日上午,由青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主办的2022全国融媒体“食安青岛”媒体行采访活动在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启动,来自全国各地30余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记者参加了启动仪式。此次媒体行采访团赴青岛崂山区、西海岸新区、莱西市等地,围绕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环节,以及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群众关切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采访。
  青岛市副市长赵胜村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青岛市是全国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之一,这个称号是一个城市食品安全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城市名片。青岛将把食品安全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断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时刻保持安全性、示范性、引领性,提升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青岛市连续十年将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列入市办实事项目,全市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每年完成8万批次以上,达到每千人8份,远超每千人4份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标准。青岛市通过建设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探索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信息归集和追溯管理,积极打造风险预警、“双随机”监管、信用公示“三大平台”,推进基层监管“智变融合”。重点打造“食安青岛”和“青岛农品”2个品牌方阵。建成了全省首家“食安青岛”国际客厅,全市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农产品出口创汇数额居全国第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七位,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163个、知名林产品1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05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排行榜“前十强”。连续8年开展“十大食品你点我检”活动,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知晓率和市民满意度。
  “下一步,青岛市将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围绕中央、我省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不断巩固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食安青岛’建设,守护好广大市民的‘舌尖安全’。”青岛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善武表示。

  记者 李自强

西海岸新区:
“五位一体”
农贸市场智慧升级

  9月14日上午,记者跟随2022年“食安青岛”媒体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的东街农贸市场现场探访。2020年,东街农贸市场市场按照西海岸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食品安全规范化、功能设置便利化、运营管理智慧化、消费体验特色化‘五位一体’标准进行了智慧化农贸市场改造。改造后,不仅在原蔬菜区、肉类区、水果区、水产区之外,新增了配钥匙、修手表等便民服务区,还配备了中央空调保证市场内温度适宜,为消费者营造“冬暖夏凉”的买菜环境。
  据了解,东街农贸市场建立市场大数据平台,将实时交易记录、档口满意度、产品抽检情况等信息在市场中央大屏上公示,全面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的智慧化管理。农贸市场的食品快检室现场可对农药残留、瘦肉精、吊白块等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检测出的数据会第一时间同步到市场显示屏上,若检测出不合格产品,市场管理方可做到第一时间下架、召回,以最快速度、最专业的精度保证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除此之外,大数据平台在后台每天对市场的客流量和营业额等数据进行公示,为商户分析每日各时段的参考数据,同时市场为每位商户配备了统一使用的智能电子称,让顾客在采购商品的同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购商品的名称、重量、单价、金额等,购物过程十分透明便捷。
  “咱们现在看到的左右两侧的视频是对食品药品重点环节视频监控,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农贸市场,以及药品生产企业,药店、医疗机构等。其中,我们对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是实现了100%的覆盖,总共的家数是726家。”在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局的风险预警中心该局副局长付玉华说到。
  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打造了风险预警、“双随机”监管、信用公示“三大平台”,有效地推动了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由“管制”向“治理”转变。创新打造的风险预警平台,构建了市场监管风险识别、预警、处置机制,使学校、养老机构等食堂通过“明厨亮灶”“视频亮化”实现了实时监控。针对产品抽检、媒体舆情、专项整治、稽查办案等发现的风险隐患,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自动研判分析,并快速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分级,进行自动预警,让监管跑在风险的前面。
崂山区:
打造“阳光餐饮”示范街区
推行三位一体智慧化监管

  青岛市以大数据驱动“智慧监管”的工作思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思维和技术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当中,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工作。目前,青岛市、区两级学校2946家学校食堂100%实现了“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信号接入省市场监管局,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完成建设工作的城市。
  “通过全市推行的‘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的模式,将食堂后厨,包括配菜间、面点间、大灶间、荤菜间、肉类加工间、蒸饭间等重点区域、重要环节以视频信息接入行政部门网页、App以及第三方平台,通过‘实时直播’的形式,接受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监督。食品加工操作全过程实现透明化、可视化。”青岛市崂山区市场监管局餐饮科科长鞠洪涛说,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系统的AI智能抓拍功能,可以对区域食堂内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实时抓拍、记录,收到问题后会第一时间要求食堂自查及整改。
  随着网络订餐日益盛行,点外卖已经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外卖商家的厨房是否干净卫生、食材是否安全、包装材质是否达标、餐品配送途中是否受污染等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为解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后顾之忧,崂山区市场监管局率先在山东省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三位一体智慧化监管模式,在欢乐大家庭农贸市场内打造“阳光餐饮”示范街区。“我们在原蔬菜区、水果区、肉类区、水产区、熟食区保留的基础上,新增现场制售餐饮商户20余家,在全市首批试点外卖平台‘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消费者点餐时可以在外卖平台上实时查看后厨情况。”鞠洪涛表示。
  依靠外卖平台“后厨直播”,外卖商家后厨的“一举一动”实现了信息化与阳光化。记者了解到,“阳光餐饮”示范街区正在探索“管理全方位、后厨全阳光、要素全集成、数据全应用、风险全闭环、信息全公示”的模式,推动商圈自治、企业自律、社会共治,并且“后厨直播”也已经同步接入崂山区明厨亮灶远程监控系统及农贸市场数字化系统。后厨情况可以随时查看,消费者可以同步对餐饮单位的后厨进行实时监督,发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12345平台进行投诉。
莱西市:
抓好食品“小作坊”
守护舌尖“大安全”

  说起猪头肉小作坊,很多人会联想到一间小平房,里边放着一口油乎乎的大黑锅,散发着呛人的烟味和油腻的香味。但本报记者来到莱西市旭东猪头肉经营户倪方志的小作坊后,却发现他的作坊不仅没有大黑锅,就连烟味都闻不到,在面积不大的5个加工间里,地面纤尘不染,墙面各种制度一应俱全,工作台面工具摆放有序,加工设施锃光瓦亮,各个工作专间分工明确、流程科学。“在莱西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我在5年内先后投资50余万元对加工车间进行了规范化改造。我还制定了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加工环节规范化、标准化。”倪方志说。
  “在食品小作坊管理工作中,我们按照一业一示范、一点带一片的思路,通过食品小作坊示范点现场观摩、定期集训、暗访督查等活动,打造标杆,莱西食品小作坊的抽检合格率不断攀升,一系列标杆式的‘星级小作坊’也纷纷涌现出来,莱西的旭东猪头肉作坊就是其中之一。”莱西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东表示,实施“星级小作坊”培育计划5年来,通过对“培育库”内的小作坊开展精细监管和服务,促进了小作坊软件硬件、质量品牌、销售量全方位的提升。目前,莱西已形成以旭东猪头肉小作坊为龙头,以5家小作坊为骨干,以12处镇街28家规范小作坊为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影响的“星级小作坊”群。
  据了解,莱西市市场监管局以保障小作坊食品安全为目标,以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风险管理和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覆盖监管。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一票通”票据使用率、证照亮照率均实现100%。莱西市市场监管局对全市357家食品小作坊建立“一户一档”,将登记信息、日常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材料一并纳入监管档案,依托日常巡查、双随机监管、食品抽检、年报、案件办理等渠道信息,建立了“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户籍化”管理模式,精准有效科学推进了食品小作坊的规范监管。
  “小作坊、大民生”。据介绍,近年来,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小作坊园区化发展、特色食品基地化建设、集中式监管之路,通过建章立制、梳理备案、大力整治、示范引领等多项举措,小作坊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监督抽检合格率由2014年的83.7%,提升到2021年的97.07%。青岛市市场监管局落实精准有效科学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在助力食品小作坊产业发展上走在了全省前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