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国门第一人,也是“最美逆行者”

青岛引航站成功为6万余艘船舶离、靠港提供优质高效引航服务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0日
记者 赵波 通讯员 张鹏 赵珠峰
  疫情期间,全球绝大多数港口均出现不同程度拥堵、集装箱周转速度受阻现象,而山东港口青岛港却车船如织、物畅其流,这离不开青岛引航站的引航员们。3年来,青岛引航站的引航员们完美演绎“最美逆行”,成功为6万余艘船舶离、靠港提供服务,期间未发生1例引航职工感染和船舶引航安全事故,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引航服务的双安全。
站长打头阵党员冲上前, 疫情防控他们出了青岛引航经验
  作为“船长中的船长”“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引航员是外轮进港时第一位登轮作业人员,也是港口防疫的“第一线”,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承担着“把世界引进中国 把中国引向世界”的神圣职责,被称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46家引航站,持证引航员2486人。目前青岛引航站共有引航员100余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全部是男性。
  2019年末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如何在做好防疫同时服务好港口生产成了引航站的新课题,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相关主管部门也没有指导性文件,青岛引航站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没有路就自己闯出一条路,没有经验就在摸索中总结。青岛引航站党总支书记、站长王武修告诉记者,港口生产不能受疫情冲击影响,关键时刻,党员突击队必须靠上前!青岛引航站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疫情防控专班”,组建了党员突击队,全站党员无一例外全部写下请战书,要求冲上一线。
  “身为站长,又是党总支书记,疫情当前,我必须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王武修说,他今年58岁,从事引航工作37年,做出这个决定时,他怕家人担心并没有告诉妻儿父母,婉拒了积极请战的员工,王武修走上了疫情发生后经海关研判的第一条来自韩国的高风险进港货轮——“长锦深圳”轮的引航岗位。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2年多,他依然准确记得那个日子——2020年2月25日,做好防护顺利完成引航任务的当晚,王武修没有回家,选择自我封闭在办公室。王武修的身先士卒,点燃了大家战胜病毒保障生产的热情,纷纷请战上防疫一线,就这样,2月26日青岛引航站“疫情防控专班”在全国引航机构中率先成立。

保生产,是他们上演最完美的逆行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来,港口成为“外防输入”的重点,而引航员则被推上港口防疫的第一线。由于引航员先于海关卫生检疫人员登上外轮,是最早登上外轮的口岸人员,工作中与外籍船员和货物接触,面临较大的未知接触风险。为此,青岛引航站实施引航员严格执行“14+7+7”工作班制(即14天封闭管理作业+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川流不息的船舶,很快就让专班人手有些捉襟见肘。从最初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现在,青岛引航站已是全体请战、全员参与。但引航员只要上船就要接受封闭管理,一封闭就是20多天,引航员有家不能回,想念家人时,只有通过手机视频说上几句话互相宽慰。整个疫情期间,有的引航员的孩子出生他们无法陪伴在侧、亲人去世他们无法到场送别、爱人生病他们不能细心照顾……采访中,说起对家人的亏欠,这些平日里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汉子们,都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创新了疫情期间的工作班制,制定了一版又一版的防护政策,“目前,我们的防护政策已经更新到了第六版,引航员严格执行二级防护标准。”青岛引航站党总支委员、副站长宋学斌表示,根据这一标准,引航员登轮时一律要通过扶梯爬上几十米高的驾驶台。几十米高的巨轮,在海上行驶着,涌浪带来的颠簸让抓着扶梯的引航员也跟着来回晃动,这是引航工作最危险的场景之一。两年多来,青岛引航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安全为6万多艘船舶提供离靠港引航服务,期间未发生1例引航职工感染和船舶引航安全事故,确保了人员登轮防护和引航服务“双安全”。  
  “疫情对引航员不仅是心理上的打击,体力上也有着严峻的考验。”青岛引航站安技科科长、高级引航员李磊说,引航员需要攀爬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驾驶台,不穿防护服对一般人都有难度,加上防护服更增加了难度,此外,为保障安全,在引航员上船前,会要求船舶关闭驾驶室空调。夏季太阳暴晒下,驾驶室内温度有时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在这样的场景下,引航员身上的汗往往是湿了干、干了湿。工作的几个小时内,他们不吃不喝,也不能上厕所。“引航结束回来,可以放开了喝水,等到下一次上船时,这些水早已化成了汗。”常年穿戴防护装备,引航员的脸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

创新服务模式,推近一海里、服务到船边
  宁让人等船,不让船等人。为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服务航运企业,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引航站推出了“推近一海里、服务到船边”服务模式。这一新举的亮点是创新引航工作模式,将引航员的待命地点移至码头前沿,船舶可以“随完随开,随到随靠”,不仅大幅提高通行效率和经济效益,还优化了青岛口岸营商环境,为青岛港更好地发挥国际枢纽海港功能、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提供了重要保障。
  引航工作是港口生产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港口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船舶航行安全,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对外开放的整体形象。“推近一海里、服务到船边”活动,是指在青岛海事局前海海事基地、青岛港集团轮驳分公司前湾工作船基地设置2个引航工作站。工作站距引航登轮点仅1海里距离,当班引航员在工作站值守,收到引航任务后直接登上引航艇,赶赴被引船舶作业。由于集装箱船舶运营效率是按照小时或分钟计算的,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线、黄金线。据估算,新模式实施后,一年能为船舶靠泊和离泊分别节约30000分钟,为码头节约60000分钟。尤其是在雾季,可以抓住短暂的时间窗口,在视距可以通航的情况下,迅速把船舶靠离好码头,可以极大地减少引航艇和值班车的工作量,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引航的目的。
  “推近一海里、服务到船边”创新举措的实施,大大缩短了引航员的登轮距离,前湾工作站缩短6海里,前海工作站缩短5海里。”青岛引航站党总支书记、站长王武修介绍,以往工作模式是2小时备点,1小时准点派出引航员登轮。由于装卸头绪多、节点多、变化多,往往不能按准点节点完船,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新的引航工作模式推行后,船舶可以随时完船,随时登轮离港;随时到达,随时登轮靠泊,从而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青岛引航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重难点攻坚,通过组织骨干引航员成立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先后推出了多项业内领先的举措办法,极大缓解了船舶压港现象,提升了港口船舶的周转效率,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王武修介绍,下一步,青岛引航站将全力推进“青岛引航 航引世界”引航品牌建设,为青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贡献引航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