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外语教育战略规划 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高等教育对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建设的规划路径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0日
  国家语言能力新解读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新月异,全球人口流动性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语言建设被提升至关系到一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民生等全方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早在1993年,美国学者Brechet&Walton在为美国的非通用语种提出战略规划时,就已率先提出了“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他们将其定义为“国家应对特定语言需求的能力”,实指“国家外语能力”。2017年,我国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杜占元一针见血地指出“强国必强语,强语助强国”,突出了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在我国发展壮大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作用。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201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国家语言能力’内涵及提升方略研究”列为重大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秋芳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提升方略进行了新研究,新阐述。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出发,文秋芳教授对“国家语言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义,即“政府运用语言处理一切与国家利益相关事务的能力”。同时,她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由三部分组成:(1)国家语言治理能力;(2)国家语言核心能力;(3)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其中,“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特点,是国家对外进行开放、维护国家主权、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支柱,涵盖国家外语教育、国家通用语国际拓展、国家对外话语表述和国家语言人才资源掌控四个维度。
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
  放眼世界,扎根中国,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矢志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已日益步入世界舞台中央。从近年,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一体化,产业革命与科技变革,“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无不迫切需要催动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突飞猛进。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上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全球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做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提升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的语言教育规划之一。为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国策和“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我们迫切需要精通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且能够熟练运用一门或几门外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
站稳中国立场

  “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对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已经有目共睹,提升“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更是举足轻重,意义重大。2019年,文秋芳教授在对“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阐述中,提出了“覆盖面”“科学性”和“影响度”三个评价指标。同时,她以国家外语教育维度为例,指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成就与不足。其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强调了语言和专业的叠加,忽视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味强调对西方语言文化的学习,忽略了中华文化,未能恰当处理国际视野和中国立场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为教育部重点综合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山东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学(威海)(以下简称“威海校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中,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突出价值引领,树立文化意识,注重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正确理解并加强其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文化内涵、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坚定其文化自信。
  威海校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即“思想性、高阶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挑战度”,将课程的“思想性”置于首位,加强外语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强调“英语+X语”双语融通教育,而且以“复语+思政”双管齐下的思路和实践,力主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无缝对接,有效融合,通过定期经验分享,挖掘典型,接连评选出“商务英语”“基础俄语”“通用学术英语”等多批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一步将威海校区“‘英语+X语’复语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成为“立足全球坐标”“服务国家战略”“履行时代使命”“彰显中国风采”的新文科复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公共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构建多元语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加强大学外语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微专业课程等的思政元素为要素,引导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兼收并蓄,拓展其国际化视野和知中国爱中国的情怀,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传好中国声音奠定基础,实现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同时,威海校区不仅面向外语师生,着力开创外语教育类思政大讲堂,强调师生同向同行,共同增进“四个自信”,而且有意识地在外语文化节、外语百老汇、外语沙龙、外语演讲与辩论、外语朗诵等校园文化中注入中华优秀文化元素。通过异彩纷呈且品质高雅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家国情怀,提升融通中外能力,培养其以外语为桥梁,传递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与前沿理念知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并提升其相应水平。
拓展语种范围
培养复合人才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与复杂,带动了国家对不同语种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戴曼纯等学者在对我国外语战略规划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方面依然着力不够,外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未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于现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语言知识技能,忽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如区域国别知识、复合型专业知识技能),致使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国际视野,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复杂工作。”
  早在2006年,威海校区已经开始探索“英语+德语”复语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设立“英语+法语”双语方向;2013年至今,发挥校区多语种优势,先后增设了“英语+西班牙语”“英语+俄语”“英语+日语”等双语方向,专门成立“院长主导,语系主力”的复语人才培养团队,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健全教学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创新组织形式,拓展隐性课堂,拓宽就业渠道,与各合作高校互学互鉴,协同共进,“由点及面”“由面成体”,逐步形成了紧随时代发展的“英语+X语”复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历经多年打磨与发展,该模式逐渐形成社会影响力,吸引国内多所高校前来取经借鉴,并获得广泛认可与好评。
  2019年,为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助推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建设,威海校区以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和国际经贸人才为具体目标,开设了“英语+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五年制双学士学位班。截至目前,已连续三年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有望在国际政治、国际贸易等方面以熟练的英语与丰富的专业知识服务国家。
  2021年,为适应区域性对外发展需要,威海校区开设了“日语背景法学教育”特色班,目前已经顺利招生开班,致力于培养能够以专业的法学专业知识与娴熟的日语语言技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除此之外,近年来,威海校区还自大学本科一年级始,面向国际政治专业学生,以专业英语课程替代普通大学英语课程,在国际政治专业课基础上,大幅增加专业英语课程,通过英语与国际政治的交叉融合教育,努力培养全面掌握国际政治综合知识,熟知国际政治规则,能够在国际政治舞台熟练运用外语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目前,在前期成功经验基础上,威海校区正在深入探索与论证法语、德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与相关专业交叉融合特色教育的新模式和新可能,发挥外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学科作用,以外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之力,努力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威海校区“英语+X语”复语方向学生在历年全国英语专四、专八考试中成绩远高于同类高校水平;参加X语专四、专八考试的学生,其X语考试成绩也达到国内普通本科院校X语专业水平,部分达到双一流高校或外语类院校专业水平。多年来,学生作为外语志愿者参加了国际渔具展、铁人三项等多项大型国际性赛事的语言服务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不仅实现了专业学习的社会应用价值,磨练了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且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提升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英语+X语”复语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新文科视角》荣获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何莲珍曾于2019年指出,“一专多能”(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协作)、“一精多会”(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改革稳步推进的前提下,2021年,威海校区将改革重心逐步转移到公共外语教学规划上来。这一年,威海校区先后出台《山东大学(威海)2021年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和《山东大学(威海)关于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先行先试,边行边改,系统规划大学外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大学英语改革为基准点,以大学外语改革为关键点,以交叉融合多模式培养为创新点,以外语文化实践活动为辐射点,逐步形成“四点一线”多场域多语种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综合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富有家国情怀,能够学好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树好中国形象的,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扬世界的高质量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我们要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成功地高举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杆大旗,离不开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快速、有序、科学性提升。高等教育要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做好外语教育教学战略规划与改革,培养能够面向未来,专业扎实,外语精通,能够在世界舞台中央舞出中国风格的未来舞者,这是一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光荣使命,更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