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丰收节主场为啥选在禹城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4日
  丰收节现场“五谷丰登”。
  记者 杨璐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产粮地众多,为何这次丰收节主场选在禹城?
  原来,这座位于北纬37°鲁西北平原的千年古城,在全国“农业圈”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禹城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国家级产粮大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发源地”,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吨半粮”建设。禹城的农业生产有何“秘诀”?
  禹城因大禹治水而得名,1966年,解决全国粮食安全的“黄淮海大开发”在此启动,创出了全国治沙改碱的禹城经验。禹城具备黄淮海全部土壤类型,禹城模式取得成功,就能为黄淮海蹚路子、开新局。
  “维护粮食安全,我们有历史责任,有现实途径。”禹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禹城在全国率先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亩均增收200斤,破解大豆单产低、收益少难题,其经验,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
  一粒豆,千钧重。禹城在国内率先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大豆产业发展中心,培育10万亩大豆种植示范基地、百亿级大豆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大豆产业之都。带动大豆产业链向高端化、终端化、品牌化迈进,将大豆价值“吃干榨净”,实现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蝶变。
  今年禹城超额种植大豆13.46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四,占全省10%、德州45%。在加工上,上半年产业营收23亿元,大豆分离蛋白全国占有率30%,实现了从育种种植、油料加工、蛋白加工,到生产高端蛋白粉、素肉、大豆肽饮料的转变,入选全国沿黄大豆产业集群。
  农民也会算经济账,不但要高产还要高效。例如,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产量最高的是“四二”式,但百姓普遍选择“三六”式,因为这样便于机械化作业,为此禹城专门引导本土农机企业,研发适配“四二”式种植模式的新型农机,真正实现高产高效。
  在禹城,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0年增加入库耕地10万亩,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3.5万亩,耕地保护全省第一、全国前二十。禹城还围绕“吨半粮”产能建设,率先建设10万亩核心区、规划70万亩高产示范区。
  “禹城的定位,就是稳粮增豆,尽己所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让中国粮装得更多。”禹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禹城有耕地80万亩,但年可加工小麦200万亩、大豆300万亩、玉米400万亩,分别是禹城耕地面积的3倍、4倍、5倍。
  “秘诀”就是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禹城市形成了“玉米、小麦、大豆、奶业”四条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其中“大豆链”被誉为“中国豆王”。
  “玉米链”聚焦玉米全株化利用,打造“中国功能糖谷”。禹城年可生产各类功能糖类产品150万吨,产品份额占国内市场75%,国际市场35%。
  “小麦链”聚焦“吨半粮”建设,打造“中国优质小麦之乡”。高标准建设10万亩“吨半粮”生产核心区,力争五年内建成70万亩“吨半粮”高产示范区,形成18亿斤粮食产量。
  “大豆链”聚焦“复合种植+全产业链”,打造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新高地。
  “奶链”聚焦“特色奶业+旅游”,打造中国奶业新区。
  农业产业旺,不仅农民富起来,还能富税收。据统计,禹城市年新增住户存款由2016年的不到20亿元,达到去年的33.53亿元;经济强起来,培育涉农上市公司3家,总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近一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