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庄稼”活过来,金丝小枣满枝头

乐陵市朱集镇的万亩枣林品种改良,总产量可达135万斤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4日
  ◤村民们挥动竹竿打枣。
  文/片 记者
田汝晔 王开智

  “打枣喽,开竿喽……”9月21日,在德州乐陵市朱集镇的万亩枣林里,前周村党支部书记周之军仪式般地高喊着口号,枣农们跟着他一唱一和,挥动着系着红绸的竹竿,成熟的小枣纷纷从树上掉落下来。
  金丝小枣看乐陵,乐陵小枣看朱集。作为乐陵金丝小枣的主产区,朱集镇实行网格化管理、企业化运营,并对枣树进行品种改良、产业规划。今年,金丝小枣鲜枣每斤售价在四到五元,较去年亩均增产30%以上,总产量预计可达135万斤。这一个个可观的数字背后,是乐陵金丝小枣的招牌越叫越响。
从撂荒到复活
收益越来越高

  乐陵种植枣树的历史非常悠久。枣树具有极强的耐忍性,可连年丰产,被枣农们称为“铁杆庄稼”,是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好像谁家没枣树,就不是过日子的人家一样。”见证了乐陵金丝小枣兴衰的周之军回忆,上世纪80年代,金丝小枣一斤就可以卖到四五块钱,一亩枣林的收入能抵得上五亩庄稼地的收入,基本上每个枣户都是“万元户”。
  1989年,收枣季节的那场雨,对枣农们可谓是致命打击。连续半个月阴雨天,让成熟的小枣几乎全烂在了地里,“一年白忙活了”,小枣烂在地里,枣农们疼在心里。
  种枣的辛苦只有枣农们知道。“春天剪枝施肥,五六月除草、防治病虫害,七月份树下清理,八九月份张罗着打枣。”小枣收成不好,枣农们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更舍不得管护和投入资金,甚至一度出现枣树的“撂荒热”。
  “这片枣林扔得太可惜了,我们不能不管。”在周之军看来,枣树更像是朱集人的根和魂。所幸这一情况在2018年迎来转机,朱集镇选取全镇19个村作为试点,探索合作社统一管理模式,重点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指导、采购等环节开展工作,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
  2018年,前周村成立同创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年后,该合作社总收入达80多万元,平均一亩地增收了500多元。如今,周之军对种枣更有了底气,乐陵市探索实行了“网格化管理、企业化运营”的小枣产业发展新模式,朱集镇核心区10万亩枣林全部流转到国企乐陵市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每流转一亩土地和枣林,枣农拿到的钱比以往入社还要高,每亩枣林,企业给枣农500元保底费,年底根据具体收益进行分红,国企、管护公司、合作社、枣农,按4:2:2:2进行分配。这样一来,以往撂荒的枣树渐渐又“活”了起来,枣树给枣农们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高。
摸索经验
枣林成了“红玛瑙”

  “今年是真的风调雨顺,赶上了好天气,我们枣的质量也上去了。”大常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随手摘下一颗小枣,咬上一口嘎嘣脆,“咱的小枣富硒,营养价值很高,这两年品种一改良,品质更好了。”
  在赵云海眼中,乐陵金丝小枣的好品质源于它核小皮薄,肉质细腻。待小枣半干后掰开,可以清晰看到果肉之间的缕缕金丝,“金丝小枣”也因此而得名。
  要想小枣口感好,改良品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枣树种植核心区,朱集镇实施全域化保护,去掉杂树、杂草、病株,全部栽植金丝4号、元红、无核等特色优质品种,并采用矮化密植、绿色栽培先进技术,建设万亩高效栽培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小枣品质和附加值。
  “像金丝4号小枣的果型是长长的,肉厚核小,口感甜脆。”赵云海告诉记者,金丝4号抗风、抗病性强,打破了遇雨裂果的瓶颈。最重要的是,金丝4号的亩产达1100公斤,每公斤售价大约50元,这比传统品种小枣的收益高得多。
  如今,朱集镇将10万亩枣林分成四大片区,每个片区按照100亩枣林规模划分成小网格,每个片区都有管护经验丰富的人员具体负责,按时开展修剪、喷药等工作。每个片区成立一个管护公司,选聘工作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管护长。朱集镇人大主任吴霞介绍,相较于过去独门独户的管护,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更能推动小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经验摸索,咱枣树上有收入,树下咱也得要收入。”赵云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枣树林间种植油菜,“除了鲜菜,油菜籽能卖3块钱一斤,我们也可以自己榨油。”赵云海预计,除了正常收枣,每亩地能多收入2000多元。除此之外枣树林间还种植了芍药、牡丹等,这片枣林成了名副其实的“红玛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