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文物家底,山东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4日
唱好文旅发展重头戏,期待更多新平台
  记者 张九龙      

  最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在济南举行。会上,来自全国的优秀文旅企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山东各市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系统的代表等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加速释放山东文旅资源潜力、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等展开了深入交流洽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山东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厚,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一山一水一圣人”享誉世界,“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家喻户晓。
  山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相继出台了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挖掘好山好水好资源,加强规划引领,做强文化创意、精品旅游产业,不断提升山东文化旅游品质。近年来,针对文旅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现实,职能部门推出了一揽子纾困助企政策包,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激发了发展活力,有力促进了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苏提振“双推进”。
  俗话说“晴天修房子,雨天好安身”,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实也在倒逼文旅产品业态创新升级。这次洽谈会上,就有淄博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烟台丘山谷葡萄酒休闲度假项目、潍坊滨海冰雪综合体项目、日照莒国古城综合开发项目、临沂沂蒙山生态康养小镇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中洲古城核心文化旅游区等6张“新面孔”进行了集中推介。这些有亮点、有突破、有创新、有特色的文旅项目,为山东文旅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然,文旅行业的发展既要靠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外部合作。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拓宽文化旅游发展新空间,积极培育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氛围,有效吸引了大批知名文旅企业选择山东、投资山东。这次会上,又有济南钢城9363军工文化产业园项目、淄博黄河九曲安澜湾旅游片区、枣庄山亭大公园·泇河欢乐谷、东营杨庙·黄河里度假区、烟台七甲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泰安博城文旅度假综合体、日照逸岚谷旅游度假区、临沂骑士马术营地体育旅游项目、聊城万达锦华文旅综合体、滨州孙子文化产业园等10个文旅重点项目签约,涵盖了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
  面对行业新形势,只有笑迎八方客、广交天下友,才能共创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山东一直雄心勃勃,并提出了“培育100家文旅领航型企业、300家骨干型企业、600家成长型企业”的山东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百企领航”培育计划发展目标,前景远大,未来可期。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搭建更多类似的政企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山东文旅资源和全国优秀文旅企业实现匹配,进一步提振文旅市场信心,从而汇聚起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旅重点项目签约。
  记者 张九龙 李睿    

  2016年以来,山东共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22.17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省财政2016年以来拨付省级文物保护资金6.88亿元,有力支持了文物事业发展。近日,全省文物工作电视会议在济南召开,通报了全省文物工作的最新情况。

全省不可移动文物
达到3.35万处

  据全省文物工作电视会议通报,山东已完成可移动文物、黄河文物、涉水遗产、石窟寺等资源调查,文物家底不断充实。调查显示,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26处,居全国第九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968处,居全国第一位。此外,儒家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盐业遗址、古港口码头、近现代海防设施及历史建筑分布密集。全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达183处,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2400余处。
  为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山东公布了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海上丝绸之路”、青岛老城区申遗工作扎实开展。山东还积极对接黄河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加强重大片区文物保护,“三孔”“三孟”、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修缮保护工程顺利推进。
  过去一年,齐长城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省政府将“文物保护巡查”列入公益性公共管理类岗位,首批确定齐长城公益性巡查岗位860个,山东成为全国首个一次性将长城保护员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的省份。在此基础上,齐长城遗址保护全面加强,实施“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开展卫星遥感图斑监测,建设省市县三级监管平台,人防、技防、物防能力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9月21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表决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山东文物保护执法工作有了明显强化。围绕保障文物安全,全省相继组织开展了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文物安全百日攻坚集中行动。各级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逐级压实,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打击文物犯罪、整顿文物流通市场、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等工作有力有效。
全省考古发掘提速
3年来已实施329项

  全省考古研究工作多点开花。山东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积极推进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形成一批研究成果。滕州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入选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位居全国第四。2021年,全省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等6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2019年以来,全省组织实施考古发掘项目329项,发掘面积23.79万平方米,接近十年来考古发掘项目总数的70%。岗上遗址、西孟庄遗址、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琅琊台遗址等取得重要考古发现,在实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构建山东古代历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的山东沿海、威海湾定远沉舰等涉水文物考古,更是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甲午海战研究提供了崭新资料。
  丰硕的考古成果,源自坚实的制度保障。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有效推进,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探索施行、逐步完善。鲁国故城等大遗址保护卓有成效,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博物馆精彩展览不断
红色热土迎来新看点

  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孔子博物馆、中国海军博物馆和济宁市、枣庄市、日照市博物馆新馆等相继建成开放。全省各类博物馆发展到647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等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598家,每年接待观众达到8000万人次。
  博物馆展览展陈水平不断提升,“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向海图强——人民海军历史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大哉孔子”荣获“优胜奖”,“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依托文化资源,山东文旅融合工作持续深化。一大批文保单位、遗址遗迹、文博场馆、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山东是全国第二个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省份。
  作为红色热土,山东也是革命文物大省。据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显示,山东已认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97处,全省共收录可移动革命文物9.4万余件,其中珍贵革命文物3233件/套。山东省93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传承红色基因,是革命文物保护的“重头戏”。《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颁布实施,是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保护传承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数据统计,山东已建成红色旅游景区近百个,2019年以来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两亿人次,收入超过1000亿元,带动就业60多万人。
  下一步,山东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抓好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和“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积极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加强文物交流传播,出台《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行动方案》。
  青铜器文物修复。 文旅山东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