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危机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4日
  记者 赵世峰

  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和泰国计划联合提高出口大米的价格。两国将于10月6日至7日举行农业部长会谈,讨论大米出口价格等具体政策。据报道,越南和泰国可能将大米出口价格提高约20%。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此举将推高国际粮食价格并加剧全球通胀。

越南泰国联手提价
  继小麦和玉米之后,大米也将面临涨价。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泰国政府相关人士透露,该国农业与合作社部部长查棱猜将于10月6日访问越南,与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部部长黎明欢举行会谈,讨论农业合作事宜,包括出口大米价格。
  泰越两国政府9月上旬围绕出口大米提价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一致认为,为因应肥料、农药和燃料价格上涨而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两国将分别设置有关出口大米价格的工作组,以制定具体措施。
  在新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混乱和俄乌冲突局势之下,国际大米价格正在上涨。泰国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据泰国政府预测,该国今年出口量至少达到800万吨,为4年来的新高。越南则是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越南和泰国合计约占全球糙米产量的10%,约占全球出口量的26%。泰国和越南此番计划联手提高大米出口价格,意在进一步提高两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议价能力。
  此前,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已经开始限制部分大米出口。印度政府宣布,自9月9日起禁止被称为“破碎米”的大米出口,对糙米、半精米和精米的出口征税20%。印度官员指出,近几个月大米价格呈上涨态势,作为饲料的破碎米每公斤从今年1月的16卢比(约合1.4元人民币)涨至22卢比。有分析指出,印度此举意在遏制国内物价上涨。
  印度向亚非等地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大米,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44%。去年,印度大米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2150万吨。今年以来,由于部分大米产地遭遇干旱,预计产量将减少。美国农业部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印度的大米产量有可能减少0.9%。
  印度今年还启动了小麦和砂糖的出口限制。印度外贸总局5月13日发布公告,对印度小麦出口实施临时禁令。5月16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主力合约价上涨了6%。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但出口量极少,只占全球出口量的4.25%,对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直接影响有限。尽管如此,这一举措所释放的信号,加剧了人们对国际粮食贸易的担忧。
  印度临时禁止小麦出口基于多方面考虑:一是印度国内通胀高企,粮食价格上涨明显。印度中央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8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其中谷物及其产品价格上涨了9.57%,粮食价格上涨成为印度通胀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由于今年高温天气导致小麦减产和降雨不足引发水稻种植面积萎缩等原因,印度现阶段的小麦、面粉和大米的价格均呈上涨态势。业内人士预计,这一状况有可能延续至明年一季度。再次,俄乌冲突致使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也是印度临时禁止小麦出口的原因之一。印度外贸总局的公告指出,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已经威胁到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粮食安全。 
  另外,印度农业用化肥基本依靠进口,而俄乌两国恰恰是世界主要化肥供应国。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化肥价格也大幅上涨,导致印度政府不得不增加对化肥补贴的开支。
粮食出口未惠及穷国
  俄罗斯2月24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全球小麦价格上涨。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主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还是主要化肥出口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说,过去三年,俄乌合计出口小麦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0%,出口玉米约占全球总量的20%。
  7月22日,俄罗斯、乌克兰分别与联合国和土耳其签署平行协议,恢复从黑海港口外运农产品。乌克兰基础设施部本月20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自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签署以来,已有177艘运粮船驶离乌港口并开赴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共出口410万吨农产品。
  此前一天,乌克兰农业政策与粮食部第一副部长维索茨基宣布,乌克兰今年将收获大约6700万吨粮食,乌国内消费量估计为2000万至2200万吨,因此至少能够出口4500万吨粮食。维索茨基表示,新收作物的出口将于今年10月开始。
  9月9日,俄总统普京在联邦安全会议的发言中表示,今年以来俄罗斯已累计出口3000万吨粮食,如果收成允许,俄罗斯还计划增加出口量至5000万吨,甚至更多。普京也强调,目前从乌克兰出口的粮食被运往了欧盟国家,仅有3%流向了最贫穷的国家。同时,只有欧盟国家可以购买俄罗斯化肥,受制裁影响,俄方至今仍不能经由欧洲港口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出口化肥。普京还表示,俄方有意将数十万吨滞留在欧洲港口的化肥免费提供给急需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考虑无偿提供钾肥。
  监督黑海粮食外运协议执行的联合协调中心本月12日发布消息称,在从乌克兰出发的运粮船中,44%驶往高收入国家,27%驶往中等收入国家,约28%驶往“低收入和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托雷罗日前表示,如果乌克兰危机持续,今明两年俄乌或将大幅减少小麦、玉米、化肥等产品的出口。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言人指出,当前粮食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地区动荡、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价格上涨是四大诱因。据世界银行估算,粮食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全世界就将有1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
  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因遭受制裁而影响粮食出口,进一步恶化了当前的粮食危机。美国财政部今年7月发布文件声称,俄罗斯的农产品、农业设备和药品不在美方制裁范围内,美方支持缓解全球粮食短缺的努力。俄外长拉夫罗夫7月底指出,美国对俄粮食供应实行相关豁免的承诺并未兑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也呼吁,应确保俄粮食和化肥不受阻碍地进入全球市场。

“幕后黑手”坐收渔利
  在世界或将面临“二战后最严峻的人道危机”的时刻,美国几大农业巨头却正从粮食危机中大发横财。美国等少数国家操纵全球粮食贸易体系,构建粮食霸权,屡屡在粮食危机中谋取巨额利润。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发布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政府推动下,美国农业开始兼并整合,最终实现农业工业化,形成了一批大型跨国企业,涉及种子、化肥、粮食加工、粮食贸易等方面。通过这些企业,美国锁定了其在全球粮食体系中的话语权。
  目前,控制世界粮食贸易的四大巨头艾地盟公司、邦吉公司、嘉吉公司和路易达孚公司,前三家都是美国企业。美国农业巨头孟山都公司则控制着相当一部分的种子生产。美国学者霍尔特希·门尼斯在有关2008年前后全球粮食危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2007年四季度,艾地盟公司的利润增长了20%,孟山都公司增长了45%,嘉吉公司增长了60%。
  二战后历次全球粮食危机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如今,乌克兰危机升级后,艾地盟公司和邦吉公司的股价大幅上涨,艾地盟公司的股价与今年初相比已上涨约27%。英国《卫报》5月报道称,由于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粮食和能源领域亿万富翁的财富在过去两年显著增长,嘉吉公司目前有12名家族成员成为亿万富翁,而新冠疫情前则是8人。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普通人在内的各国民众正深受物价高涨之苦。美国劳工部本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8.3%,仍处于40年来的高位。其中,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住房和医疗服务推高了8月的CPI。美国能源援助理事会近期的一项统计显示,约有六分之一的家庭无法按时支付电费和燃气费等能源账单,目前美国家庭拖欠的能源使用费约160亿美元,较两年前增加一倍。
  除了低收入阶层,在占美国人口多数的中产阶层也对物价上涨感到“吃不消”,很多人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在纽约从事金融顾问工作的帕洛夫斯基表示,“价格快涨疯了。”她在超市花了近400美元采购的东西,以前只需要250美元。
  美联储为抑制通胀不断强力加息,滥用美元霸权输出通胀,造成不少国家和地区物价高企、货币贬值,甚至面临债务违约等风险。据统计,埃及7月年化通胀率达13.6%;截至今年6月的12个月里,巴西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累计上涨11.89%;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7月的通胀率达19.64%。非洲开发银行此前发布《2022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非洲地区的平均通胀率将达13.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