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从634亿元增至1166亿元,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十名

十年蝶变,历城区从昔日郊区到实力强区

齐鲁晚报     2022年09月29日
  历城区厚积成势、美丽蝶变,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
  美丽的华山湖景区
  地区生产总值从634亿元增加到1166亿元,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元大关,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由第30位跻身前10名;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从28亿元增加到124亿元,十年间翻了两番多,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总量跃至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累计完成6370亿元,总量稳居全市首位;常住人口增长41%,达到113万,综合实力站稳全市第一方阵……近十年,从“昔日郊区”到“实力强区”,历城区厚积成势、美丽蝶变,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文/片 记者 宗兆洋
通讯员 王金 许潇

连续八年入选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济南市历城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对标济南市委“拉高标杆、勇挑大梁”要求,全力以赴抓党建、抗疫情、兴产业、惠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谱写了“强省会”战略精彩的历城篇章。
  一串数字,是济南市历城区十年奋进的鲜活注脚:作为省会面积最大的主城区,历城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信心更加强劲。
  十年来,济南市历城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634亿元增加到1166亿元,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大关,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由第30位跻身前10名;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从28亿元增加到124亿元,十年间翻了两番,连续3年突破百亿大关,总量跃至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累计完成6370亿元,总量稳居全市首位;常住人口增长41%、达到113万,综合实力站稳全市第一方阵。历城区连续8年入选“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2021年成功上榜“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济南市历城区深入实施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充分迸发。重点改革持续攻坚。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街道财政体制,推动十余家区属国企整合重组为控股、城发、金控三大国企发展平台,有效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构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一窗受理、集成办理”,全省首个24小时线上帮办中心建成上线,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总量突破22万户,10年间增长5倍多,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
单位GDP能耗下降超70%
现代服务业占比49%

  济南市历城区聚力推进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动能转换成果显著。坚决打赢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全面关停济钢等87家高耗能企业,单位GDP能耗强度降低77%,为全市完成节能降碳任务作出了首要贡献,获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先进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功引进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海康威视、浪潮IBM、融创文旅城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建成启用空天信息研究院、齐鲁制药制剂园、陆港大厦等一批重大载体平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贸易物流、新兴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形成规模。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山东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济南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成功落户,各类人才总量超过22万,先后荣获全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入选全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榜”。如今的历城,经济质态更优,创新活力更强,正以无限的潜力、蓬勃的朝气、充足的动能蓄势腾飞。  
  坚持“腾笼换鸟”,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历城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严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整改关停“散乱污”企业,东部老工业区83家企业实现搬迁改造,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下降70%以上。
  此外,2021年,济南市历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26.6:71.4,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多年领跑全市。
“东强”起势“中优”突破
老城与新区协调发展

  济南市历城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大幅增加。唐冶、华山、东站、彩港、郭董等片区旧貌换新颜,累计完成112个旧村改造,供应土地10.3万亩,城镇化率由62.4%提高到84.8%,发展空间实现跨越性拓展。服务配套日臻完善。高铁“米”字型布局在历城交汇成网,济南东站畅联省会经济圈,轨道交通实现换乘运行,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全面建立。
  全域发展协同推进。“东强”奋力起势,临港经济开发区易地新建,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济南国际贸易中心、济南国际陆港等片区建设如火如荼;“中优”加速突破,“全福河特色风貌带”启动实施,山大科创城、双创总部基地“蝶变新生”,印象城、中海环宇城、德云文化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纷纷落户,百年洪楼涌动时尚气息。如今的历城,老城与新区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历史和现代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城。
  济南市历城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取得突破。如今的历城,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袤田野上到处升腾着发展的希望。
人才资源总量达22.87万
建好年轻干部“蓄水池”

  只有汇聚人才之力,才能筑牢发展之基。济南市历城区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标准,深入开展新型干部综合调研,大力实施年轻干部“5300”计划,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130人,建好“蓄水池”;选派30名年轻干部进行实践历练,优化“成长链”;选派6名“85后”“87后”任街道党政正副职,搭建实战舞台。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300名。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领航工程”、专业化能力提升“深耕工程”、年轻干部教育“青苗工程”,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坚持差异化考核、关联考核、对标对表考核,多角度了解各单位运行情况,切实把情况掌握在日常。做好疫情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表扬抗疫攻坚好干部76名、好团队38个;发现并推荐全市“出彩型”好干部5名、好团队1个。
  出台济南市全市首个“1+433”数字经济专项人才政策,实施四大“数字经济人才引育工程”,建设三类“数字经济人才发挥作用平台”,建立三项“数字经济人才保障制度”,全力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截至目前,历城区人才资源总量达22.87万人,其中E类以上人才3062人、稼轩人才2273人,为历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民生支出年均增9.33%
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是永恒不变的初心。这十年,济南市历城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改善民生,累计投入近474.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14%,年均增长9.33%,公共服务全面加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教育发展优质均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3所,新增学位近12万个。历城二中连续五年清北录取人数全省领先,连续六年获评“山东省最具综合实力高级中学”。医疗卫生全面升级。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唐冶三甲医院加速建设。
  新建、改造养老服务设施161处,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即将启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标准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展览馆,与山东大学联合创建“文史哲”阅读馆,区文博中心投入使用,融创文旅城树起泉城旅游新地标。
  今天的历城区,战略机遇交汇叠加、资源要素空前汇聚、发展空间全面拓展、陆海联动畅通高效、主导产业势头迅猛、科创活力充分迸发、老城新区协同并进、城乡发展互融共促、山水生态魅力十足、干部群众心齐气顺。作为省会面积最大的主城区,历城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信心更加强劲。
  历城区委书记张军表示,踏上新征程,历城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省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
  下一步,历城区将对干部工作、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进行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构建“152”制度体系,形成大党建格局,汇集起以政治定力、组织引力、攻坚合力、内生动力、科创活力、廉洁效力为核心的“红色动能”。历城区将争当全市发展新的增长极,突出“产业”,进一步提高经济质效;重视“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发力“营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围绕“区域性综合贸易枢纽”建设,历城区将重点构建“一核一港两翼多联”的发展格局,加快打造贸易及“贸易+”共生共融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更加注重从居民身边小事入手、从细处着力,为百姓筑牢幸福底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