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科教融合,打造医学科研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2年10月11日
  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焉然

硕果盈枝
科研产出量质并举

  不久前,我国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的权威榜单、业界衡量医疗机构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尺——中国医学科学院2021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暨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发布。综合榜上,省立医院排名第32位,五年总科技量排名第39位。学科榜上,医院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排名全国第7位,儿科学、肾脏病学、心血管病学、护理学进入全国前20位。
  连续四年累计提升39个位次,跻身当年全省首位,这是医院多年来推进医学科技创新的显著成果之一。
  硕果盈枝,不止于此。从确定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的总体目标以来,省立医院在科技创新领域谋篇布局、重点攻关,科研产出捷报频传。
  2019年以来,医院获批代谢性疾病、老年疾病、妇产科疾病等9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获批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防治等4个省工程实验室,获准牵头建设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标准化模式动物研究所和1000余平方米生物样本库,建设投入使用23个专病数据库。
  医院科研立项、成果发表和转化连续突破,从2019年到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三年维持40项以上,入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项目8项,2021年获批科研经费已突破2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969篇,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齐芳华上榜“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年以来医院完成成果转化40项,其中发明专利转化28项,转化总金额达362万元,转化价值最高的专利转化金额达170万元,在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综合榜单排名第18位,专利转化排名第10位。
聚势赋能
院校协同焕新动力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源自省立医院推进医学科技创新的铿锵步履。细细梳理其背后的诸多有益探索,不难发现,“科”与“教”走到一起迸发出的强劲力量,成为省立医院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新动能。
  2019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揭牌,正式拉开了科教融合的序幕;省立医院转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院在人才队伍、平台搭建、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嵌入式、一体化科教融合发展,也开启了医院科研学术迅速发展的新篇章。
  山雄有脊,科研体系日趋完善。立足全面开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建设新局面,医院加强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修订20余项科技创新相关支持保障政策,涉及学科建设规划、项目管理、平台管理、经费使用、成果管理、科研诚信、科研伦理等各方面,全面规范医院科技创新活动,基本形成了科学规范、运行流畅、覆盖全程、奖惩分明、激励到位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校院协同,平台支撑更加有力。研发经费扶持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大学已经累计为医院投入科教融合资金2.87亿元,资助学术提升计划团队19个;优质实验室资源释放为临床科研发展“补短板”,大学科创中心为医院配备了3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医院12个优势学科团队进驻。
聚力共赢,科教融合纵深发展。综合多学科力量联合开展疾病攻关,医院与大学多部门、多学院专家团队对接,以疾病领域组建形成了18个PI团队;推进人员双聘,重点组建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型团队,弥补学科专职科研人员紧缺短板,提升学科科研能力;联合设立临床研究方法学门诊,共同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搭建校院交叉融合学术交流平台。
  科教融合的化学反应,展现出“1+1>2”的惊人爆发力。未来,省立医院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医院从临床优势型医疗中心转变为医学中心,奋力写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命题的省医答卷。
  医学科技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肩负引领省内卫生健康行业走在前列的重任,近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以下简称“省立医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保障,在科教融合纵深发展的加速催化下,科研产出量质连连突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