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仙山”变成“碧海青山” 长岛奔向国际海洋生态岛    

长岛打造“两山”理论蓝色实践样板  助力美丽中国、美丽山东建设         

齐鲁晚报     2022年10月11日
  记者 钟建军 通讯员 聂英杰

  行走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长岛”)海边的彩色慢行道上,一边是碧海蓝天,一边是葱郁青山,仿佛置身于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中。
  近年来,长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上仙山”逐步变成了“碧海青山”,积极创建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区,以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为目标,聚力打造国际零碳之岛、绿色产业之岛、共同富裕之岛。

  生态魅丽初显
水清岸绿,滩净湾美

  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洋生态文明试验区,由151个岛屿组成,总面积3600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59平方公里,海岸线187.8公里,有居民岛10个,辖10处乡镇(街道、保护发展服务中心)40个行政村,4.1万人口。长岛区位条件独特,地处胶辽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南北纵列于渤海海峡,占其总长度三分之二。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美,林木覆盖率54%,近海水质和空气质量分别为国家一类和二类标准,素有“海上仙山”“避暑胜地”之称。生物资源富集,分布有动植物35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111种,是中国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历史文化悠久,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亿年地质等文化资源独具特色。
  长岛的发展既创造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全省第一次海岛工作会议后,长岛大力实施耕海牧渔战略,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但由于全县产业结构单一,1996年扇贝养殖大面积死亡后,长岛经济急剧下滑、陷入低谷。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长岛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了打好渔业、工业、旅游业三个翻身仗的目标要求,海岛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2017年7月,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在长岛全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争创国家公园,掀开了长岛发展史上崭新篇章。
  多年来,烟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烟台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市级支持力度不低于省级”的标准出台配套政策,凝聚全市合力改革创新拼搏实干,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岛实践,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长岛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魅力初步彰显。
全域生态保护
“山水林海城”整体谋划推进

  把生态系统作为有机生命体,长岛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山水林海城”统筹谋划、整体施策、一体推进,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加减并举“治岸”。建立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机制,严厉整治开采海砂、捡拾球石等各类行为,整修海滨慢道和亲水岸滩,建设护岸防潮堤,减轻海岸侵蚀,还原保护岸线自然状态和自然景观。2018年以来,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7.7%。
  修复增绿“治山”。稳妥有序拆除全部80台风机,全面完成风机基座5万平方米生态恢复治理,昔日“风机路”变成了靓丽海景线;完成所有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破损山体治理,完成植树造林和退化林改造5000多亩,绿化面积由2017年45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69万平方米、增长50%以上。
  控源减排“治城”。实施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最大程度减少污染源;实施工业退岛,禁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岛落户,禁止新上工业项目,推动工业全控停、零增量、消存量,人均GDP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
  进退有序“治海”。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增殖放流恋礁型鱼苗3000余万尾。2021年海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相比2017年降低51.3%,90%以上近岸海水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如今的长岛,大叶藻又在海滩礁石丛生,东亚江豚、斑海豹等濒危生物频繁群游,鲸鱼、海龟经常现身,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濒危鸟类明显增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初步绘就。
产业提档升级
耕好“生态海”,壮大“生态游”

  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整体提档升级计划,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加快渔业转型,耕好“生态海”。着眼发挥渔业这一传统主导产业优势,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推广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培育原生态、高品质的海参、鲍鱼等水产品。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率先应用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水智能网箱、国内首座深水海珍品智能网箱、5G+全景海洋牧场应用深水智能网箱等一批新装备,获批14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实现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跃升。
  整合“海、岸、山、岛”元素,壮大“生态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产业潜力,精心打造海上环游、海岸休闲、渔家风情、夜间经济等旅游组团,获批全国首个海上3A景区。投入运行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建成运营“梦寻仙山”夜游项目、渔俗文化一条街,成功举办海岛音乐节、全国海钓邀请赛、环岛马拉松等节庆赛事。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打造100户高端民宿示范户和5处民宿聚落。长岛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进岛游客“过夜游”比例由45%提高到72.6%。
  挖掘“百千万亿”资源,培植“文化岛”。传承海岛传统文化,深入发掘“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亿年地质”文化内涵,打造“神秘史前岛·如画大黑山”、“妈祖圣地·圆梦庙岛”等海岛特色文化品牌,建成文化展馆15处、主题文化广场12处、大型文化标志10处,研发文创产品70余种,实现了深度旅游逆势增长、文化产品从无到有、文化旅游深入人心的重大突破。
生态利民惠民
居民畅享低碳高品质生活

  从影响海岛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抓起,全面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群众充分享受低碳高品质生活。
  在解决群众身边环保问题上“动真格”。全面推行海岛垃圾分类收集,配套建设统一调度中心、4个处置中心、分类运输车等垃圾综合分类处理设施,创新建立试点先行、宣传引导、督导检查和考核、激励等机制措施,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2021年外运垃圾减少1/5。营运客船全部配备污水收集舱,年减少污水直排760吨。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全面完成电动替代,实现居民免费乘公交,年减少使用燃油5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00吨、二氧化硫5吨、氮氧化物4.3吨。实施集中供暖煤改电,关停城区所有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吨、颗粒物5.5吨、氮氧化物19.8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补欠账”。打造综合交通网络,新建长岛港16个千吨级泊位,客运能力由210万人次提升到750万人次,蓬长航线船舶更新率达到76%,年停航天数由70多天下降到10余天。建立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积蓄等多重用水保障网络,改造更新自来水管道80多公里,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实施南长山岛至庙岛跨海供水工程,新建8处、改造10处海水淡化站,过去只能定时、定量供水的北部岛屿实现24小时供水,10个有居民岛实现了海水淡化站全覆盖、净化水村村通。
创建国家公园
聚力打造国际零碳之岛

  深刻理解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使命,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闯出新路的使命,长岛结合海岛实际,积极探索尝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长岛完成了试验区管理体制改革,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分别精简56%、54%,建立了“宽职能、扁平化”的大部门管理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开通行政审批网上办理系统,在全省首创“交海即办证”工作模式,8个远离城区的岛屿在商事登记、社会事务等领域实现“一网通办”“办证不出岛”。 
  积极创建国家公园,前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连续3年举办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丁德文等180多名专家学者献计出策。创建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区,梳理完成海洋生态文明标准明细1000余项,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长岛方案”。同时,传承弘扬“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创业精神,狠抓自身建设锤炼干部队伍,各级干部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干事创业氛围空前浓厚。 
  今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水平建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2月23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必将推动长岛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以更快步伐走在全省前列、以更高水平作出全国示范。
  下一步,长岛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作风,只争朝夕一以贯之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明岛,打造“两山”理论蓝色实践样板,为美丽中国、美丽山东建设提供长岛方案、作出烟台贡献。
  聚力打造国际零碳之岛。坚定不移创建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更加系统、更为科学、更高标准地抓好生态保护;心无旁骛发展蓝碳经济,开展以扇贝、牡蛎、海带养殖为主的渔业碳汇,探索构建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科学有序加快车辆、船舶电气化改造,探索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发电试验,争取及早实现绿电供应,逐步实现长岛全域电气化。
  聚力打造绿色产业之岛。生态旅游上,全力创建省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岛5A级旅游景区、大黑山岛4A级旅游景区,深化与山东文旅集团等大型文旅集团的战略合作,落地老船厂文旅综合体、半壁山高端民宿、大黑山葡萄酒庄等一批旅游项目,打造高端旅游品牌。生态渔业上,奋力做大做强海洋牧场,建设黄渤海海洋牧场核心区,到2025年下水投用坐底式智能大网箱40座以上;以长岛海参、长岛扇贝、长岛鲍鱼、长岛海胆、长岛海带为重点,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标准体系,打造“长岛海珍”区域公用品牌。
  聚力打造共同富裕之岛。持续加大交通、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投入力度,加快补齐海岛民生短板。树牢精品精致精细理念,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层次,提高科学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