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交叉联动、双向协同、三型融通培养信息技术创新人才

齐鲁晚报     2022年10月13日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重点要发展的产业,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中培育新动能的关键。《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到2022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初步建成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支持鼓励省内高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类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青岛大学是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始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承担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建设任务。该校针对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专业过于细分、学院缺少协同的结构性矛盾;2.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的迟滞性效应;3.定位模糊、路径缺失的实施性难题。针对以上问题,系统性地研究了培养理念,设计了培养机制,实践了培养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体系性地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诸多因素和复杂环境,开创了“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观,实现了理念创新;其次,通过持续完善培养过程,紧抓制约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因与外因,推进专业学院结构调整,推动专业交叉学院联动,打通校内校外藩篱,实现专产衔接内外互通,设计了“交叉联动、双向协同”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了机制创新;最后,通过逐渐积累实践经验,遵循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规律,从竞赛实践、工程创新、学术研究三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设计了“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新型培养路径,完成了路径创新;最终,形成了面向地方高校的“交叉联动、双向协同、三型融通”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
  成果理论研究丰富:先后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等16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山东省一流课程22门;出版《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国家级教材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材奖励5项;在《学习时报》《教育教学论坛》等发表论文54篇,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成果实践成效显著,青岛大学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量的快速飞跃和质的显著提升:本科生竞赛率从不足15%增长到70%;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6—2020年全国综合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青岛大学奖项数列全国第4位;信息技术类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12项,占全校获奖总数的比例超81%,2019年学生获ACM CIKM AnalytiCup世界冠军;获国家级与省级大创项目数量达210项,1010多名毕业生入职华为等信息技术龙头企业;本科生发表论文数增长8倍;本科深造率由不足18%增长至48%,其中70%以上被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
  成果示范作用明显:由教育部计算机类教指委秘书长、电气类教指委秘书长、国家杰青等6名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成果“创新性好、可复制性强,对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具有进一步的推广价值”。
         (本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