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弓箭“守艺人”徐明坤

30年时光技艺,坚守心底弓箭情结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11日
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 推广礼乐文化,融入当下生活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编辑:刘凯平 组版:李腾 校对:褚思雨
人物
C03
  礼乐的现代表达
要联系当下需求

  古色古香、流觞曲水,走进孔子研究院,可谓是一步一景。“祭祀与拜师是有区别的,祭祀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纪念仪式。古代学生入学,需要行拜师礼,两者不能混淆......”在“拜师礼”研讨会上,房伟侃侃而谈,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虽然大家研究的方向不同,但都希望把这件事做好,能够更好地传承礼乐文化。
  走进房伟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满了一摞摞的经典著作。房伟在办公桌前翻看典籍、撰写文稿,这是他的工作常态。“礼乐传统要与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礼乐文化。”房伟认为,传统礼乐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可以分为两部分看,首先要研究清楚传统是什么?礼乐是什么?这是基础,要有依据,不能乱讲。这个依据来自哪里?它就存在于历代的典籍文献中。
  房伟一直致力于文庙祭祀研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工作,出版《孔府文化研究》《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李学勤卷》《文庙释奠礼仪研究》《图说中国儒学史》(上卷,主编)《孟子译注》《儒家》《孔子祭祀》等学术专著7部,参编《孔孟正源》《工圣鲁班》等专著10余部。
  此外,他还参与主编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一部,多次参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制作。
执着于思考践行
阐释好传统礼乐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庙祭祀主要通过教育引导、人文教化、价值示范等方式,对文化认同的建构发挥影响,既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传统社会的文庙祭祀注重礼制的因革损益,着力于深化文化共同体意识,践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这对于当前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无疑具有启发意义。”房伟表示。
  “他身上呈现出一个学者的本色,不管是对于事业的敬畏,还是自己的实践,在现实中的生活态度,包括学习的认真精神、研究的严谨,都是一位非常有标准的学者,这一点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形象。”作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房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朝明对房伟赞誉有加。
  “文庙祭祀与现代人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庙祭祀不仅是孔氏家族追思先祖的家事,更是中国人在文化上慎终追远的国事。它能够启发我们对于文化传统的敬仰,对于孔子的敬意,同时还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我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更好地把传统礼乐文化阐释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文庙祭祀。”房伟说,通过文庙祭祀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并热爱传统文化。
  记者 孔媛媛 易雪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济宁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了众多圣哲,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礼乐教化绵延至今。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以“礼乐”二字为核心,致力于文庙祭祀研究,将儒家思想的阐释、推广与普及作为中心工作,把儒家文化传播给世人,将礼乐文化内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房伟正在读书。
  200多道工序磨一张弓
方寸间尽显品质

  “一张弓的两侧叫做弓梢,中间是弓臂,这个地方是弓把……”日前,当记者刚走进“徐弓坊”后,徐明坤热情地边拿起一张传统弓箭讲解,一边演示制作弓箭的步骤之一——上弓弦,只见他将下弓梢扣在左脚的脚踝,右腿跨过弓腹,右手握住上弓梢将弓向上弯,再用左手把弦挂上。
  他布满皱纹和伤痕的双手丝毫没有颤抖,动作娴熟,一气呵成。“这叫做回头望月上弦法,上完弦后我们还要看弦是否位于弓垫的正中央,这才代表这张弓箭制作成功了。”徐明坤笑道。
  “制作弓箭是件苦差事,一把弓要用两只牛角,200多道工序,困难程度绝非眼见的那样简单,非一朝一夕不可精进,细节之间追求完美才能尽显一张弓的品质。”徐明坤介绍。
  制作一张好的传统弓箭起码需要至少3个月的时间,其中制弓材料则以“干、角、筋、胶、丝、漆”六材为要,制作过程中,更要选择上好的材料,通过精细准确的制作方法,方可制作出一张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传统弓箭。
做传统弓箭“守艺人”
沉在心底的弓箭情结

  出生在木匠世家的徐明坤,从小想制作的并不是桌椅板凳等寻常家具,而是那些存在于史书中的传统弓箭。1987年,18岁的徐明坤进入到曲阜市琉璃瓦厂工作,长年累月的走访全国的工艺厂,让他发现念念不忘的传统弓箭技艺正在慢慢消失。
  “弓箭制作技艺虽然并非起源于曲阜,但作为中国的传统技艺之一,‘至圣先师’孔子将‘射艺’归为六艺之一,孔子本人更是极擅射箭,祖祖辈辈传下的技艺不能就此消失。”当即之下,他便决定重拾弓箭制作技艺,由此弓箭开启了徐明坤的别样人生。
  可重拾弓箭制作技艺又谈何容易?最初,徐明坤在家中找到了做弓技术手抄本,一本本破旧的本子对他的研究工作更是增加了难度,而且家中会做“弓”的长辈们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徐明坤只能在他们的口中“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
  为此,徐明坤在家中附近租下了一间小院,不分昼夜地在小院里研究制作,直到1994年他创立“徐弓坊”,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精进弓箭制作技术上,并购买设备开始研究制作弓箭,星转斗移之间,他逐渐掌握了弓箭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的华丽“苏醒”
愿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除了依据“口传技艺”研究,多年以来,徐明坤更是遍访了全国多位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经历30多年“弹弓一射”的打磨,练就出了一身独门制作技艺。
  2013年,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颁发了牌匾。而在这块非遗牌匾之下的,在徐明坤看来,不仅是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苏醒”,更代表着他肩上担起传承的责任。
  也正是在徐明坤的耳濡目染之下,如今他的家人们也个个都成为了他的“徒弟”。“我孙女今年8岁了,你们一般人的射箭技艺可都不一定能比得过她呢。”谈话间,徐明坤开起了玩笑,但作为“守艺人”,徐明坤却并没有吝啬自己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他将老手艺同样免费传授给更多弓箭爱好者。
  现如今,徐明坤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传承”上,中小学的“射艺”课堂、邀请学生到“徐弓坊”参观并亲手体验制作……“兵器不冷,射礼常新,只有让青年一代了解兵器背后的文化内涵,弓箭制作技艺才能获得更持久的传承。”徐明坤表示。
  记者 易雪 房体朔 通讯员 孔大儒 宋汝花

  在今年的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路论坛举办期间,出身于木匠世家的徐明坤和他的徐工坊“火出圈”了。在鲁源新村一间不大的作坊里,他那些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弓箭,着实惊艳到了海内外的与会嘉宾们。而如今这份惊艳的背后,是徐明坤用了近30年的时间,对传统弓箭技艺的坚守。
  徐明坤与他做出来的弓。



上一篇 下一篇